宋庄青年艺术家社区加速建设
更新时间:2025-08-27 21:31 浏览量:1
塔吊林立间,蓝色围挡内的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正加速生长。近日,记者从中建五局获悉,该项目已全面冲出正负零,首栋编号为B8的工坊预计今年9月将率先封顶。该项目有望明年年底竣工。建成后,这座规划容纳约2000名青年艺术家、配套全链条艺术设施的“艺术城邦”,将成为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新地标。
“艺术会客厅”初露真容
从远处看,施工现场高低错落的楼宇都穿上了蓝色“外衣”。“B8工坊是目前进度最快的楼栋,9月前后就能完成封顶。”中建五局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吉庆介绍。
该项目分A、B、C三个分区,共26栋工坊,当前有超千名工人同步施工。作为项目“样板”,B8工坊背靠下沉广场、紧邻年轮美术馆,内部格局清晰可见。与常规工地的局促不同,B8工坊内部宽广明亮,大楼主体已完工。走在其中,可以看出未来一座座艺术工坊的大致模样。
“一层是整个项目最大的户型,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使用面积超300平方米,5.5米挑高搭配错层结构,既能满足巨幅绘画、大型雕塑创作,错层区域还可改造成休息空间。”张吉庆介绍,项目户型设计完全贴合艺术家需求。面积从90余平方米到500余平方米不等,层高多在4.5米至5.5米之间,既适配新锐画家的创作,也能承载多媒体艺术家的沉浸式作品;部分工坊还预留展示橱窗,如同“文化窗口”,让创作过程与欣赏形成良性互动。
据悉,该项目拟为约2000名青年艺术家提供900余套工坊,包含配套的公共美术馆、共享画室、公共食堂、艺术多媒体厅、画材及作品仓库等多种产业公共设施。一座服务青年艺术家的“艺术会客厅”已现雏形。
“艺术城邦”释放文化动能
项目智慧展厅的沙盘更直观地勾勒出这座未来将汇聚众多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城邦”全貌。项目位于通州宋庄镇小堡艺术区西南角,地处副中心创新发展轴,总占地约10.4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1.3万平方米。“通过集成设施,项目可实现‘居住-创作-展示-交流’的复合布局。在方便艺术家生活的同时更好建立起社区概念。”张吉庆介绍。
沙盘上,艺术沙龙、阅览室、美术馆、酒店、艺术会客厅、陶艺工坊等公共设施格外醒目。其中,艺术之塔、年轮美术馆、陶艺工坊、下沉广场等将成为“地标”性建筑。
通过效果图可以看到,位于项目中轴线上的年轮美术馆以清水混凝土整体浇筑,外立面保留模板纹理,如同树木年轮,和工坊整体的灰、白、红配色有机结合。美术馆内,将围绕中心庭院塑造观感丰富的艺术感知空间,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
作为整个工坊活力枢纽的下沉广场将包含多种功能及生活配套设施。目前,其配套服务楼已经封顶。未来,这里将兼具露天剧场、艺术市集、休闲广场等多重功能,汇聚艺术档案馆与艺术连廊,形成氛围舒适且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公共开放空间。
据悉,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是全市首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拿地6小时即开工”的样板工程,创下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新纪录。
“永临结合”建设绿色工地
在绿色建造上,项目下足功夫。
走进项目现场,平整的道路让人印象深刻。与大多数工程项目施工时采用临时道路的建设方式不同,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将“永临结合”的理念应用在了施工的方方面面。
“项目中有约1公里的道路采用了混凝土基层,在施工后铺上沥青就可以正式通车,既满足了标准化工地的要求,也省去了清除临时硬化,减少了建筑垃圾产生。”张吉庆说。地下室施工也采用了“永临结合”理念,在电线布局上按照正式布线方式,在施工中同步进行线路铺设,“楼梯扶手也将采用相同处理方式,在施工时先使用方钢龙骨框架,施工完成后给扶手安装外壳,减少临时线路、扶手产生的废料。”
为确保绿色施工,该项目采用了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阶段就精准模拟艺术家的使用场景,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让大量构件在工厂预制减少现场污染。同时,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达成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践行“无废城市”建设。
未来,宋庄青年艺术家工坊会以开放包容的现代艺术建筑风格为主,整体延续现状建筑灰、红、白为主的小镇色调,构建起“一园、两片、三聚落”的规划结构,快速形成艺术产业聚集效应,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