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梨园文摘:新中国晋剧艺术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5-08-27 23:04  浏览量:1

​新中国晋剧的发展1949 年新中国成立,饱受苦难的晋剧艺人获得新生,人人成了国家的主人。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众多的流亡或改行的艺人纷纷归队,他们有的在城市戏园演戏,有的加入了省、专、县公营剧团,有的则在乡村组建私营班社。以寿阳县为例,3年之内就成立了各种体制的 6 个戏班,艺人多达 300 余人。但不论公营私营,都在各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新的规章制度,废除了旧社会遗留的吸毒、赌博等各种劣风恶习。然后按照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一方面对老剧本采取保留或改编的方法,继续上演古装戏;一方面又采取创新或移植的方法,上演了部分现代戏。这样就使舞台演出面貌古今结合,焕然一新,从而与当家作主的翻身人民情感交融在一起,振奋了精神,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净化了社会风气。特别是通过《双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刘巧儿》、《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等戏的演出,对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贯彻落实,对妇女婚姻自由和取消索取财礼等陋习,都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1952年,中央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第一次观摩演出大会,山西省派出了以丁果仙为首的代表团参加,获得了团体和个人演出优秀奖。也就是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不论是领导人的总结讲话还是在颁发的奖状上,都公开把山西代表团的剧目称作是晋剧,把艺人称作是晋剧演员。从此,就把民国以来,特别是抗战开始后,零零星星有过的中路梆了、山西梆子、晋剧等多种名称,统一定名为晋剧,成为山西省的代表性大型剧种。1955年,由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王正魁、冀萍等表演的《打金枝》拍成电影。开播放,晋剧剧种通晓全国。1956 年之后,当基层的地、市、县成立各自的国营剧团时,都将原有的群众剧团、新生剧团、大众剧团等等,一律改作某县、某市晋剧团。从此之后,除少数老艺人仍保留其艺名之外,多数艺人在戏榜上公示其主演节目时,一律书写其真实姓名。在此阶段,被誉为晋剧表演艺术家的是丁果仙(果子红)、牛桂英、郭凤英(十一生)、冀美莲,也称之为“丁、牛、郭、冀”四个晋剧行当代表人物。其余著名演员有乔国瑞(狮子黑)、张万顺(玉兰旦)、大艾成丑、闫艾成(小艾成丑)、高瑞云(筱香玉)、王永年(赛盖天)、王富贵(吃瓜黑)、许茂泉(发财生)、张宝魁(筱吉仙)、王银柱(二百五)、韩俊山(小十三红)、郭云山(小十三红)、孙福娥(周瑜生)、宋茂林(眉毛丑)、马兆麟(根根红)、张肖英(懿莲花)、丁玉英(小电灯)、马秋仙(筱果子)、武惠仙(二捣蛋)、武一英(三捣蛋)、郑雅楼(小三儿生)及筱桂娟、筱桂琴、刘仙玲、任玉玲、任玉珍、丁艳霞、丁艳香、董筱楼、董桂花、刘芝兰、梁小云、花艳君、王正魁、赵月楼、梁文仁、刘文才、白桂英、程玲仙、范翠萍、安冬梅、冀素梅、冀萍等等,而文武场名人则有申天福、冯万福、李宁山、李鹤山、刘柱等。上演剧目有传统戏和改编历史剧《打金枝》、《蝴蝶杯》、《双蝴蝶》、《二度梅》、《祥麟镜》、《回荆州》、《回龙阁》、《凤仪亭》、《茶瓶计》、《八件衣》、《九件衣》、《英节烈》、《含嫣》、《火焰驹》、《血手印》、《大报仇》、《牧羊卷》、《下河东》、《秦香莲》、《四进士》、《告御状》、《汴梁图》、《西厢记》、《张羽煮海》、《孟姜女》、《柳毅传书》、《劈山救母》、《杨八姐游春》、《游西湖》、《情探》、《莲花庵》、《永寿庵》、《金沙滩》、《日月图》、《富贵图》、《十五贯》、《白蛇传》、《法门寺》、《生死牌》、《双罗衫》、《窦娥冤》、《清风亭》、《狸猫换太子》、《三滴血》、《逼上梁山》、《真假美猴王》。会戏折子戏有《忠保国》、《芦花》、《辕门射戟》、《辕门斩子》、《杀惜》、《杀宫》、《杀府》、《回都关》、《三娘教子》、《杀四门)、《双锁山》、《打銮驾》、《吃瓜》、《起解》、《小别母》、《少华山》、《白水滩》、《三岔口》、《花亭》、《百花赠剑》、《空城计》、《取成都》、《收姜维》、《渭水河》、《藏舟》、《洞房》、《游龟山》、《截江》、《祭江》、《黄鹤楼》、《打雁》、《喜荣归》、《明公断》、《伐子都》、《杀狗》、《斩黄袍》、《打神告庙》、《走雪山》、《小宴》、《调寇》、《翠屏山》、《金水桥》、《拾玉镯》、《赐环》、《杀江》、《九江口》、《盗杯》、《七星庙》、《破洪州》、《杀驿》、《算粮》、《采桑》、《卖水》、《捉放曹》、《三上轿》等。新演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刘胡兰》、《一个志愿的未婚妻》、《血泪仇》、《刘介梅忘本》、《挑女婿》、《小女婿》等。​1957年到1958 年,部分农村通电,多数剧团购置了布景。夜间唱戏时,明亮的电灯代替了昔日的油碗、油灯气灯,演员出场后,背后的布景上有亭台楼阁、山河大川或小桥流水图案衬托。农民劳累一天,晚饭后一进戏场就觉得新鲜夺目,精神焕发,以致看到深夜也不感到身体疲倦。由此也改变了服来不重视夜戏的习惯,夜间观众多于白天。1960 年之后,各个剧团上演的剧目特征是新旧结合,以新为主。如《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雏凤凌空》、《三姐下凡》、《孔雀东南飞》、《花木兰》、《蔡伦》《丰收之后》、《芦荡火种》、《罗汉钱》、《红嫂》、《朝阳沟》、《龙江颂》、《党的女儿》、《韩奎》、《阳庄路》、《万紫千红》、《李双双》、《儿女亲家》、《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雷锋》、《党的女儿》等。期间,又有一批晋剧新秀出壮成长起来。如王爱爱、侯玉兰、张鸣琴、马玉楼、田桂兰、武忠、刘汉银、阎慧贞、郑忠贤、姬荣生、高翠英、玉万梅、郭彩萍、降经元、冯继忠、李爱梅、杜玉梅、刘胜兰、刘元籽等。以及文武场新秀白晋山、除晋元、贾炳正等。其中,刘胜兰本为河北省井陉县晋剧团的青年演员。領导为了培养后备人才,特地送她到山西省戏曲学校学习。而向她授艺的刘芝兰老师为了鼓励她刻苦学艺。大胆创新,故而将她改名为刘胜兰,意为让她胜过自己。1964年10月,根据中央指示,古装戏一律停演,多数老人或者提前退休,或着充当剧团顾问。年轻一代成了晋剧队伍中的主力军,编剧、导演人员一边创作或移植植新剧本,一边又与演员研讨改革新的道白、新的唱腔、新的服装道具、新的表演程式和新的文式场件奏,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许多工农兵形象,他们的英雄事迹也确实鼓舞人心,催人上进,起到了戏曲文化推断社会及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1966 年开始,名老艺人大多都遭到冲击,受到批判。1967 年,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各级晋剧团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始陆续演唱 8个“样板戏”,服装、道具、布景等随之更换,各级艺校停止招生。接着为了加强政治宣传和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工矿、企业、农村也纷纷组建“样板戏”宣传队、杨子荣、李玉和、阿庆嫂、洪常青、方海珍、严伟才、赵勇刚、柯湘等剧中人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77年,随着党的文艺政策的开放,晋中地区晋剧团率先演出了传统古装戏《十五贯》,立即在全国新闻界引起了轰动。多数观众认为这是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解放,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平反冤假错案的舆论开导。甚至有些党政领导还邀请剧团对机关及企事业干部进行专场演出,并在事后召开座谈或讨论会,让大家谈观感、讲心得。1980 年,由晋中地区晋剧团张鸣琴、王万梅主演的《下河东》分别在北京大剧院和中南海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再一次在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掀起了振兴晋剧的热潮。各级各部门一方面举办调演会、观摩会,一方面又重新组建艺校,扩大收生。同时还动员健在的各老艺人深入基层进行传帮带。原晋中晋剧团老团长程玉英担任了晋中艺校的校长。从八十年代起,晋中艺校培养出的一批晋剧新秀走上舞台。这些演员很快成了晋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如史佳花、崔建花、杨紅丽、王珍如、李建国等。各县的艺校、剧团也涌现出了一批群众喜爱的好演员,如王晓萍、王二庆、李天喜、王淑萍、侯刚英等。他们是今天晋剧舞台的主力军,是改革开放以来,晋中培养的“梅花”、“杏花花”。老一代晋剧名家的从艺之路,饱含了穷困、悲者与无奈,是新中国让老一辈晋剧艺术家的焕发了新的活力;新一代晋剧艺术家的从艺之路,是铺满了鲜花与掌声,他们因为喜欢晋剧而走上艺术之路,受过良好、正规的教育,走上舞台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文化繁荣的大好时代,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美丽绽放,以精湛的表演获得了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奖——梅花奖,获得山西省表演艺术的“杏花奖”。他们活跃在晋剧舞台上,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剧目,在这些晋剧新生力量的演绎下,获得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如,新编历史剧有《吴王剑》、《杨儒传奇》、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现代戏《石角凹》、获得“梅花奖”的新编历史剧《三关明月》、获得“白玉兰”奖的《褒尚论道》等。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