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谈告庙的表演技巧
更新时间:2025-05-04 19:57 浏览量:4
下面再讲第二场《告庙》
这场戏是全剧的核心。它主要描写敫桂英到海神庙控告王魁,遭到海神爷的冷遇,最后愤怒打神、悬梁自尽的过程。在这场戏中,敫桂英的思想斗争很激烈,感情变化很复杂。在表演上,舞蹈性、动作性很强,层次很多,难度比较大。但是如果演得好,是非常动人的。
这场戏的时间是在黑夜,地点是在海神庙内。大幕拉开,海神爷端坐正中,下面一边站着判官,一边站着小鬼。舞台气氛给人一种阴森、昏暗、沉重的感觉。
从开场到敫桂英进庙门前有一段戏,主要描写敫桂英在荒郊野外向海神庙艰难奔走的情景。敫桂英接到王魁的休书,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一心要到海神庙去告状。她相信海神爷是会为她鸣不平的。她行走在旷野荒郊,又气又急。
她想赶快见到海神爷,想走得快一些,但是她神经受到强烈刺激,头晕目眩,疲惫无力,腿脚不听自己使唤,走起路来踉踉跄跄,十分艰难。天气已经很晚,一路上空旷无人,伴随她的只有萧瑟的秋风。她顾不得饥寒困苦、腰酸腿痛,一个劲地往前奔跑。这种情景,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这段戏主要就是刻画她的这种感情和行动的。这段戏不长,只有两句介板,一句念白,四句诗,但是在感情的表达和台步、水袖、甩发、舞蹈造型的处理等方面并不容易。我在演出时是这样进行的:开场后,敫桂英在台后非常伤感地唱慢介板的上句:“人心难测天道晦”。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好象是在很远的偏僻野地里边走边唱的。这句唱完,击乐用“硬五锤”切断。接着有两句叫板式的念白,一句是:“王魁”,一句是“贼子!”。这两句都要用颤抖的声音喊出,第一句“王魁”,使用低颤音,也就是用咽喉的力量发出颤抖的声音,要气短而紧,音重而浊,第二句“贼子”,使用高颤音,也就是用头腔共鸣,喉齿音,把“子”字的尾音拉长,象从牙缝中喷出的声音。这是敫桂英从心底发出的切齿愤怒之声。一定要把这种感情准确地加以渲染。在节奏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的击乐声中,敫桂英双背袖,头下垂、水发遮面部,步伐由慢到快上场。上场所用的台步共有四种,也就是八字步、一字步、半步、梭步。这四种台步交错使用,目的是要把敫桂英在路途中行走艰难、吃力、急迫的形态用步法表现出来。从上场门走至舞台中心,止步,将发甩至脑后,来一个亮相。紧接“右单出袖”、“左单出袖”,“双出袖”,由左转身,“双背袖”,甩水发,走路步左至右斜线直进。水发甩毕后,音乐起介板下句,在音乐声中,“抓袖”,左右单甩,左转身,左“搭肩袖”,左手“单弹袖”,唱介板下向:“寸寸相思化成灰”。随着击乐左转身,左右“单弹袖”,背向观众,左右“双缠袖”,左转身面向观众,“背袖”念四句诗:“只望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王魁今日负恩义,此情唯有海神知!”。念完前两句时,换左“搭肩袖”,念完“海神知”三个字时,虔诚地右手侧掌单举,成佛家单合十造型,两袖垂地。在击乐“十四锤”中,敫桂英踉跄颠波走脚尖步,绕场至海神庙门,她猛一抬头,看到“海神庙”三个字,不禁触景伤情,王魁与她在海神庙盟誓的情景立即闪现。在她的脑海。她想:王魁上京时,我与他曾来过这里,这里的一切是多么熟悉呵,但是没想到王魁竟然说了假话,欺骗了我。想到这里,她万感交集,一阵心酸,忙向台左急速斜退三步。稍倾、咬牙、顿足,左“云手袖”半蹲身,“大反蹦子”,一跃而奔入海神庙。这段戏的动作不少,表演时要明确每个动作的目的性,将程式灵活使用,使程式付予新的生命,让程式为塑造人物服务。比如前边提到的敫桂英上场时所用的四种台步,主要是要刻画敫桂英在路途中艰难跋涉的形态,开始用八字步,走得慢,表示实在走不动了,想缓口气,接着改用一字步、半步、梭步,既表示道路难行,又表示她想快点见到海神。半步、梭步,步子走得很快,但是又走不出去,表示她浑身无力,身不自主,想走快又走不快。
再比如,敫桂英出场亮相后,使用了三个“出水袖”,是要体现敫桂英那种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的;甩水发是要表示敫桂英神志反常,头昏眼花、极度伤感,颓丧的精神状态。这些动作都有生活依据,都是根据实际生活加以提炼、概括、设计出来的,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体,一定要把它们用活。
敫桂英念的四句诗,前两句很含蓄,念时要把字咬正,掌握好抑扬顿挫和节奏。两眼要遥望天空,眼神中充满愤怒的光芒。要适当控制音量,念出感情,不能干巴巴地喊。
敫桂英进入庙门后,这场戏逐步进入高潮。从进庙门,到悬梁自尽,敫桂英经历了十分痛苦、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这段戏,像大海的波涛,时起时伏,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