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艺术展,山东博物馆里的千年瑰宝,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
更新时间:2025-08-28 03:00 浏览量:2
“汉画、汉风、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位于山东博物馆一楼,是山东博物馆第二大展厅,它收藏展示了山东地区各式各样的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木阙和庙阙等建筑构石及雕刻画像,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
汉画像石作为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文化的重要形式,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它融合了绘画和雕刻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汉代人的现实生活与浪漫想象,这也是如今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史料。
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内容题材最丰富、雕刻技法最多样、建筑形制最齐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孝堂山祠堂画像石、嘉祥武氏祠画像石、沂南北寨汉画像等。
第一单元“千秋——汉画像石”,主要展示了汉画像石的制作过程。从设计选材,到材料加工,再到画师绘稿、雕刻组装,一系列的精工细作,才成就了今天这些沉睡千年的画像石艺术精品。
第二单元“守望——神道石刻”。自西汉以来,陵墓神道两侧便开始放置具有守护、辟邪功能的石刻,一般都是中轴排列、对称设置石柱、石阙、石兽、石人、石碑。这种配置也一直延续至明清,比较有名的有南京明孝陵、巩义北宋王陵等。
第三单元“追远——汉画祠堂”。汉画像石祠堂是形似房屋但不设门扉的建筑,也称“食堂”“斋祠”等,是子孙后代祭祀、追思祖先的地方。祠堂画像石兼具纪念和教化功能,作为礼仪之邦,山东发掘的祠堂建筑种类齐全,制作精美。
金乡朱鲔石室是国内目前保存形制最为高大的汉代画像石祠堂,石室画像与同期祠堂常见的礼仪性拜谒主题不同,它所刻画的是一场宴会,琳琅满目的饮食和器具,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展现了墓室主人的尊贵和奢靡生活。
数字多媒体方式呈现的嘉祥武梁祠,其形制为单开间单檐悬山顶式,顶部刻画祥瑞图像,东、西、后壁内容丰富,涵盖神话传说、远古帝王、历史故事等诸多内容。
武梁祠的艺术价值高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其中很多画像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图案,如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图像等均取自嘉祥武梁祠。
第四单元“未央——汉画墓室”。汉画像石墓是汉代广泛流行的一种以石刻画像装饰的石结构墓葬,主要包括石椁墓、石室墓、砖石合建墓等多种类型。
西汉晚期,汉画像石墓形制从石椁墓向注重空间设计的石室墓转变,墓室的营建逐渐向宅第化方向发展。
石椁墓由石板砌筑椁室,内置木棺,早期画像较为简单,常见璧纹、常青树、鸟、门阙等;中期出现了楼阁、武士、门吏等;晚期画像丰富,有神仙、乐舞、车马、宴饮、牛耕及历史故事等。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是东汉晚期多室墓典型,它的画像内容涉及战争、娱乐、宴饮、风俗人情等方方面面,如同一本千年前的“生活百科全书”。
整个展厅共展出近百件汉代石刻精品,辅以石刻拓片、文物线图以及数字化资源,全景式阐释了汉代墓葬建筑系统,完美地诠释了汉代人的精神信仰、生活场景以及艺术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