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首经典梅花诗,集他人诗句,书自己心曲,颇具艺术感染力
更新时间:2025-08-27 03:49 浏览量:2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宋 王安石《梅花》
简译:
白玉堂前有一棵梅花树,不知究竟是为谁而开为谁而谢?
唯独那依时而至的春风,最是怜惜它,每年都归来探望。
赏析:
这是一首集句诗,即集合前人诗句而成,集句成诗,始于汉魏,唐人称为四体,宋时得以盛行,苏轼、黄庭坚都是集句诗的高手。
但若论最擅长集句成诗的,当然非王安石莫属,截取他人诗句,经过巧妙组合,赋予诗词以新意,但又辞气相属,极见文学功底。
王安石博学多才,文思敏捷,最能因难见巧,信手拈来,顷刻而就,如同己出,这首《梅花》绝句,既是其众多集句诗中的一首。
在《王文公文集》中,此首《梅花》又题作《送吴显道》,“岁暮谁邀客,情亲故忆君”,吴显道是王安石妻弟,二人关系亲密。
吴显道即吴颐,字显道,抚州金溪人,早年从王安石宦游,元丰年间与其在金陵,以诗文著称,从学者有数百人,官至山阴县令。
他们既是姻亲,又是志趣相投的好友,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情谊自是比他人深厚,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吴显道给予积极支持。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退隐江宁,吴显道也曾伴其左右,给予他温暖和慰藉,这首《梅花》又《送吴显道》,即作于第二次罢相后。
“旧事无人可只论,惟君与我同怀抱”,愁极无人可语,幸好,身边还有一个懂自己的挚友情朋,故王安石能对其敞开胸怀诉衷情。
变法无以为继,就连宋神宗也持怀疑态度,再加上爱子王雱早逝,彼时的王安石可谓心力交瘁,幸好还有吴显道可倾听他的心曲。
他虽然心灰意冷,但在此诗中并未见颓唐,此诗以小见大,寄寓深远,以梅花自喻,表达在逆境中仍坚守理想、等待时机的孤高情怀。
首句出自唐代诗人蒋维瀚的《春女怨》,设定梅树所处的清雅场景,衬托其非凡的气质,次句取自唐代诗人严惮的《惜花》,即是问花也是问己。
白玉堂通常喻指富贵人间的邸宅,也是翰林院的代称,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王安石被召为翰林学士,次年四月入朝,得到宋神宗越次入对。
君臣际遇,一拍即合,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份,时年四十九岁的王安石,便以谏议大夫的身份参知政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
“慨然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长期在地方为官,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清醒的认知,而变法则是为富国强兵,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但是,曲高和寡,变法虽是好事,但有利有弊,也会触动许多权贵的利益,开始时有宋神宗支持还能顺利进行,后期就渐渐地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两起两落,直到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二度被罢相,变法也走向了末路,他就如白玉堂前的那株梅树,孤单寂寥,孤独地零落或盛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和墙角的梅花一样,彼时的他,虽然有无人问津的悲凉,和被人误解的愤懑,但依然凌寒怒放,保持高洁的品格。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第三句取自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尾句来自宋朝初年詹茂光妻子的《寄远》,这两句是全诗的总束,也是情感的升华。
如果说,前两句是对身世际遇的感慨,那么,后两句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春风归来,梅花盛开,自己的改革事业也会被历史铭记。
春风是生命与温暖的化身,一年一度一归来,则是暗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就像变革一样,就像“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花如人,人如花。王安石就像墙角凌寒独放的梅花那般,虽然经历了寒冷寂寥的严冬,但终归有春风相惜,这是他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这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坚韧,虽处逆境,仍然以“相惜”之态与自然和谐共鸣,即便当下被误解,但时间自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正确性。
此诗虽然仅有28个字,却通过对“零落”、“开”、“相惜”和“归来”等动词构建了一幅动态画面,使梅花与春风的互动跃然纸上。
前两句写孤寂与无奈,后两句写超脱与坚守,语言凝练,意境空灵,虽是集他人诗句,却如己出,极具艺术感染力,堪称集句诗中的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
《王文公文集》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