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马耳山坳的艺术之光

更新时间:2025-08-28 15:49  浏览量:2

马耳山坳的艺术之光

——艾东公益十四载艺术节,点亮乡村娃的艺术梦

八月的马耳山,晨雾裹着松针的清香漫过坳口,诸城市皇华镇马耳山艾东小学的铁门推开时,30余名身着恐龙标志的白色志愿服身影,正弯腰接过孩子们递来的野菊花。2025年8月底,一场延续了十四年的公益艺术体验夏令营如期而至,像山坳里每年盛夏的约定,把 “艺术”的种子,又一次种进了山村孩子的心里。

这所学校的故事,要从十八年前的桥上村说起。2007年,艾东公益发起人李艾东与艺术家隋建国夫妇,在马耳山下捐资建起最初的校舍;如今校址迁到皇华镇郝戈庄,红砖墙换成了亮堂的教学楼,不变的是每年盛夏的“艺术之约”——从第一届只有几间平房、十多名志愿者,到今年三十余名志愿者、几百名学生参与,十四届艺术节,早已成了马耳山孩子最盼的“暑假礼物”。

开营:红领巾与誓词,山坳里的仪式感

8月18日清晨8点30分,国歌声先一步漫过操场。旗杆下,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着脚,把红领巾绕过志愿者的脖颈,手指笨拙却认真地系着结。红色绸带映着志愿服的蓝,成了这个夏天最鲜亮的配色。

皇华中心校校长胡伟站在台阶上,话里满是实在的期许:“咱们山里的孩子,以前没机会摸油画笔、唱和声,是艾东公益的老师们,把‘艺术’带到了孩子眼前。” 艾东小学校长赵娜给艾东老师深深鞠了一躬,声音带着哽咽,她指着操场边的老槐树:“那棵树还是老校址移过来的,每年夏天开花时,艾东老师和志愿者就来了,孩子们都知道,‘槐花开了,期盼的艺术节就到了’。”

志愿者代表举起右拳宣誓时,阳光刚好穿过云层。“用耐心教孩子唱歌,用细心带孩子画画,做孩子艺术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 誓词落音时,孩子们自发鼓起了掌,小手掌拍得通红,山坳里的风,都似在为这场约定驻足。

课堂:从“不会”到“敢试”,艺术里的小蜕变

开营仪式一结束,孩子们就奔向了各自的课堂—— 合唱、广播表达、美术、舞蹈,四个教室的门一打开,就飘出了歌声、笑声,还有画笔摩擦纸张的“沙沙”声。

合唱课:清亮的歌声,从“跑调”到“动人”

合唱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和你在一起”几个字,中国合唱学会、中国童声合唱委员会委员王军站在钢琴前,身边站着满脸稚气的外孙,弹钢琴的是刚从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归来的女儿王姵文。“来,跟着我,先练‘伊’——” 他抬手示意,掌心朝下慢慢压,孩子们跟着调整气息,起初有些杂乱的“伊” 声,渐渐变得平稳。

“唱歌不是喊,是把气像水流一样送出来。” 王军走到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身边,弯腰帮他调整站姿:“你看,肩膀放松,声音就亮了。” 男孩试着唱了一句,声音果然不再发紧,王军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对喽,就这样!” 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随处可见——他教孩子们吐字时要 “咬准字头”,唱到“轻轻叮咛” 时要带“殷切期望”的情绪,歌唱时的表情管理均细细叮嘱。

青岛红帆童声合唱团的丁海瑛老师,早已是孩子们口中的“丁妈妈”。除了暑假来夏令营,她每两周都会开车翻过山,来给孩子们上合唱课。“以前孩子们不敢开口,现在和声都敢大胆挑战了。” 丁海瑛指着墙上的照片,那是去年孩子们演出的合影,“你看他们站在台上的样子,多自信。” 几年下来,艾东小学合唱队成了当地的“小名片”,而这背后,是她一次次绕山路、赶早班的坚持。

美术课:第一次体验,打开想象的窗

美术教室的桌子上,摊着扎染用的白布、调好色的颜料,还有揉成团的废纸浆——这些对山村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玩意儿”。“老师,这些树枝是干啥用的呀?”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树枝,眼睛亮晶晶的。志愿者老师没直接回答,而是带着她将树枝投放到光影投射的白色的幕布后:“你自己试试,会有惊喜的。”

另一个女孩把布从靛蓝色染料里捞出来,白蓝相间的花纹映现眼前时,忍不住“哇”地叫出了声,旁边的孩子围了过来,都伸手想摸一摸。纸浆画的课上,男孩们用废纸浆堆出“马耳山”,还特意留了个小山洞:“这是我们放学常去玩的地方。” 女孩们则偏爱亮色,给纸浆做的小房子涂上天蓝的屋顶、粉色的墙,说“要像童话里的家”。

志愿者老师从不设“标准答案”,只在孩子需要时递上胶水、调整画笔。“我们不是要教孩子画得多好,而是想让他们知道,‘艺术’可以是手里的布、桌上的纸,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变成看得见的东西。” 一位志愿者说,看着孩子们从“不敢下笔”到“主动创作”,比任何成果都珍贵。

广播表达课:从“磕巴”到“自信”,声音里的力量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广播表达课上,志愿者拿着绕口令卡片,和孩子们玩起了“发音接龙”。有个小男孩总把“四”读成“十”,脸涨得通红,越急越说不清楚。志愿者没催他,而是蹲下来,拿着他的手对着镜子:“你看,发‘四’的时候,舌尖要碰上牙齿,像这样——”

一遍、两遍、三遍…… 直到男孩突然清晰地说出 “十四是十四” 时,教室里响起了小掌声。志愿者还会用 “情景再现” 教孩子们朗诵——读“妈妈的手”时,要带着温柔;读“大山的孩子”时,要带着骄傲。几天下来,原本说话小声的孩子,能站在讲台上大声朗诵;原本吐字不清的孩子,能流利地背完一段绕口令。“老师,我以后想当主持人!” 一个小女孩拉着志愿者的衣角,眼里满是期待。

舞蹈课:节奏里的快乐,民族舞的启蒙

舞蹈房的地板上,志愿者老师带着孩子们做热身运动——伸胳膊、踢腿、转圈圈,孩子们笑得咯咯响。“今天我们学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像这样,手要像花瓣一样打开。” 老师边说边示范,孩子们跟着模仿,有的孩子协调性稍弱,手臂总摆不到位,老师就蹲下来,一点点帮他调整姿势;有的孩子学得快,还主动当 “小老师”,拉着同伴的手一起练。

跳藏族舞蹈时,老师给孩子们讲“布达拉宫”和“雅鲁藏布江”,告诉他们 “高原的舞蹈要跳得温柔又有力量”。孩子们似懂非懂,但跟着旋律摆动时,小脸上满是认真。汗水浸湿了后背的衣服,头发贴在额头上,可没人喊累,跟着鼓点拍手时,小手掌拍得通红,那股子朝气,像山坳里刚冒芽的小草,透着蓬勃的劲儿。

闭营:镜头里的绽放,六天的约定与回响

8月23日上午10点,“艺术的力量”闭营展演准时在央视频开播。镜头对准舞台时,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排着队走上台——扎染的方巾挂在胳膊上,纸浆画举在胸前,脸上带着藏不住的骄傲。

合唱队的孩子们站得笔直,当《与你在一起》的旋律响起,清亮的歌声透过屏幕,传到了千里之外;朗诵的孩子拿着话筒,声音虽还有些稚嫩,却字字清晰,眼里闪着光;舞蹈队的孩子们跟着节奏转动裙摆,像一群飞舞的小蝴蝶。

直播间隙,镜头扫到台下的志愿者——有的在悄悄擦眼泪,有的举着手机录像,想把孩子们的样子记下来。“六天太短了,刚教会他们唱一首完整的歌,就要走了。” 一位志愿者说,可当看到孩子们追着镜头哭着喊“老师明年还来” 时,又觉得“一切都值了”。

展演结束时,孩子们把自己做的小礼物塞给志愿者——有的是画着笑脸的卡片,有的是用彩纸折的小船,还有的是晒干的野菊花。“老师,这是马耳山的花,你带回去,就知道我们想你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节目中心高级编辑王娣瞬间红了眼眶。

尾声:十四载初心,山坳里的“艺”光不散

从2007年到2025年,十四届艺术体验夏令营,不是简单的“送课”,而是用爱和坚持,在山坳里搭起了一座“艺术桥”——桥的这头,是志愿者的初心;桥的那头,是孩子们的梦想。就像艾东公益发起人李艾东说的:“我们想让山里的孩子知道,艺术离他们不远,梦想也离他们不远。”

山风吹过马耳山艾东小学的国旗,红绸猎猎。明年盛夏,马耳山的槐花开时,这场约定,还会继续;这束照进山坳的“艺”光,也会一直亮着,照亮乡村孩子的艺术梦。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