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旭明|《教育子女的艺术》03 家风
更新时间:2025-08-29 07:00 浏览量:1
文/赤旭明
有时候,我们会疑惑:为什么同样的教诲,不同家庭的孩子表现却迥然不同?答案往往藏在“家风”里。
家风,不是悬在墙上的字条,也不是节日里才挂在嘴边的教诲,而是父母日复一日的言行,是一个家庭中看不见却能浸润人心的氛围。孩子最敏感的天赋,就是模仿。他们会本能地学会父母的说话方式、待人态度,甚至连面对困难时的姿态,也会一丝不差地复制。
因此,家风就是孩子模仿的土壤。一个家庭若充满尊重与善意,孩子自然会学会体贴与关怀;如果家里常常以暴躁和冷漠示人,孩子便可能学会逃避与冷酷。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并非只指言语上的教诲,更指无声的家风,和日常的父母行为的传授。
当然,孩子不只会模仿父母,还会模仿朋友、老师,甚至是影视剧中的人物。这个时候,好的家风就像一面防护墙,帮助孩子分辨什么值得效仿,什么需要警惕。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选择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鼓励他们与真诚、善良的同伴交往,“近朱者赤”,避免“近墨者黑”的影响。
比如,一个父亲在看电视剧时,遇到剧中人物说粗话、做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会顺手关掉电视,并和孩子说:“你看到没有,这样讲话不仅伤人,也会让别人远离你。做人要懂得尊重。”孩子在这种点拨中,就会逐渐学会分辨与选择。久而久之,他模仿的不仅是父母的举止,还有父母传递出的价值判断。
好的家风,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引向更广阔、更明亮的人生。
家长若以身作则,哪怕只是饭桌上的一句“谢谢”、一次主动的分担,都会成为孩子心里的榜样。好的家风,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柔软又最坚固的引导。它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会善良与坚毅,继而在人生更远的地方,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我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父亲在工地干活,风吹日晒,但每天回家总会笑着和孩子说:“今天再累,也要把活干好。”母亲则常常给街坊递去一碗热饭、一杯清水,从不计较得失。这样的家风,让孩子从小懂得:做人要有担当,待人要有温情。后来,这个孩子长大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表现得坚毅又善良,正是那股家风潜移默化的力量。
可我也见过另一类家庭。父母生活富足,却常在餐桌上抱怨同事、嘲讽朋友、埋怨社会。孩子耳濡目染,渐渐学会了轻易否定别人、动辄抱怨环境。等他长大,再优秀的条件也换不来真正的格局,因为骨子里缺失了积极与宽厚。
这就是家风的力量。它不靠说教,而靠点点滴滴的示范。你若希望孩子勇敢,就要让他看到你如何面对困境;你若希望孩子懂得感恩,就要让他看到你如何善待身边的人;你若希望孩子有责任感,就要让他看到你在生活里如何担当。
有一位母亲曾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感动:“我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先要自己做到。” 于是她坚持每天阅读,孩子自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她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主动伸手帮忙,孩子自然懂得了互助与关怀。家风就是这样悄悄传承下去的。
家风,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厚重的遗产。财富会消散,学历会过期,唯有家风,能在孩子心里扎下根,陪伴他们走过一生。
如果说家教是日常的点滴,家训是原则的立下,那么家风,就是生命里最深沉的底色。孩子不是父母的影子,但他们身上总会映照出家的气息。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明白:最好的教育,不是说得多响亮,而是活得多真诚。你若成为一束光,孩子自然也会向着光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