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把中国杂技的精气神儿传得更远——访吴桥职教中心杂技艺术学校校长刁桂华

更新时间:2025-08-29 11:11  浏览量:1

清晨7点,吴桥职教中心杂技艺术学校的操场上,19名少年手握龙杆,脊背挺得像初春的青竹。伴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巡游方阵的序曲响起,《舞龙》排练正式开始:龙杆轻舞间,两条金色长龙舒展、翻腾,搅“活”了整片场地的生机。

自今年5月接到巡游杂技节目排练任务起,校长刁桂华便带领着教师和学生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紧张排练杂技节巡游节目

“巡游方阵从比赛赛场出发,一直走到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剧院,用时大概20分钟。”刁桂华介绍,经过筛选,巡游方阵最终定下了《舞龙》《手技》《地下骑独轮车》等节目。其中,省级非遗节目《伞上骑车》时隔多年,将重新在吴桥亮相。

在排练现场,《伞上骑车》排练组格外显眼。一名男演员身穿土黄色的表演服,后背已经湿了一大片,双手把伞撑得笔直。一名男童穿着红黄相间的表演服,脚踩独轮车在伞面上慢慢移动。

谈及这个节目,刁桂华充满了感慨。她说:“50年前,我就是伞上骑车的小童,爸爸在下面稳稳地带我表演。”她解释,80斤的伞加上50斤的男童,且巡游中每走一段要表演5分钟,对“底座”演员的力气要求极高。为保障男童安全,她和教师们反复改进道具,只为让这个老节目以更稳妥的姿态重现。

随着刁桂华一声哨响,彩排开始。舞龙队走在最前,“黄龙”在人群中穿梭,鳞片闪着光;舞中幡演员们紧随其后,彩绸开路……

刁桂华看着眼前的景象,紧绷的脸终于舒展,高声说:“不错!再来一遍!”

人生与杂技“绑”在一起

1967年,刁桂华出生在吴桥一个杂技世家。作为家族杂技第五代传人,杂技早已像血液般融进她的生命里。

6岁那年,她跟着父母扎起了马步。清晨天不亮,院子里就出现了她的身影,小小的身子绷得像根弦,一站就是大半天。练顶功时,头顶的道具磨得头皮发红,稚嫩的手掌更是层层起茧,旧茧没掉新茧又生。即便这样,她从没想过放下。因为父母说,“杂技人的手上,得有能‘抓’住功夫的茧子”。

她跟着父母的马戏班,搭着圈篷流动演出。从马术里的迎风扬鞭,到蹬技里脚顶百斤道具的从容,再到高空飞人时在云端穿梭的果敢……她逐渐成了台上台下都认可的“好苗子”。

2001年,刁桂华第一次带着团队走出国门。在韩国的剧场里,她看着台下观众为中国杂技惊叹;在日本的演出后台,外国同行围着她请教顶功技巧……那一刻,她忽然明白,自己演的不只是杂技,更是中国的文化。

2005年,一个更重的担子落在了她肩上:接手吴桥职教中心杂技艺术学校。从“台上演”到“台下教”,她把自己的经验一点点揉进教学里,成了学生口中亲切的“刁校长”。

早就盼着杂技节“回家”

这些年,她带出了800多名杂技演员。看着学生们走进各大杂技团体,她比自己登台还骄傲。更让她自豪的是,她指导的《同一个梦想—绳技》摘得第十一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金狮奖,《晃板顶杯》创下吉尼斯纪录,《环之舞》拿下第十二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铜狮奖……每一个奖项,都是她和学生们用汗水堆出来的勋章。

从当年那个扎马步的小女孩,到如今守护杂技传承的“引路人”,刁桂华的人生,早和杂技“绑”在了一起。

如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即将“回家”。刁桂华望着训练场上学生们的身影,笑容格外真切:“杂技节‘回家’了。我盼着这一天好久了,不仅想让中外杂技艺术家、游客看看咱吴桥杂技的老手艺,更想让我的学生们借着这个舞台,把咱中国杂技的精气神儿,传到更远的地方去。只要能为杂技多培养几个好苗子,能让这门技艺一直‘活’下去,我就算累点,也值!”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