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晚文艺观察 | 博物馆夜场火爆 !一场“夜游艺术”的城市实验来了
更新时间:2025-08-29 20:54 浏览量:1
平日里,大多数人都习惯在白天走进博物馆、美术馆,但当夜色降临,展厅灯光亮起,艺术似乎染上了一层新的迷人光晕。这个夏天,各大城市的夜游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上海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大展,在暑期延长至晚10点;上海博物馆更在“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收官阶段推出“7×24小时不闭馆”;南京的德基艺术博物馆目前已是全球唯一常态化的“0点博物馆”,吸引年轻人下班后涌入。在香港,M+博物馆每周五延长开放至22点,夜幕中的展厅正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大都市夜色中的艺术空间
深圳的博物馆、美术馆也没有缺席夜游潮流。深圳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等机构在这个暑假期间陆续推出延时开放,让观众在互动与展览中度过盛夏之夜;这些场馆还频繁举办博物馆之夜:音乐演出、特别导览、艺术沙龙与亲子活动轮番上演,让家庭观众在夜晚也能享受文化时光。对深圳这样一座“夜经济”发达、年轻人密集的城市而言,夜场博物馆不仅延伸了艺术的开放时段,也回应了都市人对多元夜生活的期待。
全球“博物馆夜游热”蔓延
事实上,夜游博物馆并非中国独有的尝试。早在上世纪90年代,欧洲就已兴起“博物馆长夜”活动,如今发展为每年五月举行的“欧洲博物馆之夜”。巴黎卢浮宫在夜晚呈现灯光与艺术结合的表演,奥赛博物馆举办爵士音乐会,柏林的博物馆岛则通过沉浸式剧场吸引观众。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会在夜间举办讲座、音乐和跨界派对;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配合古典乐演出与电台直播;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洛杉矶郡立艺术馆则在夜场融入DJ表演和户外活动。夜游博物馆在国际上已不仅是延长开放时间,而是形成了一种城市文化节日。
博物艺术夜场为何火爆
夜场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有其深层原因。首先,夜间观展提供了独特体验。展厅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具氛围感,观众数量相对减少,使得观展更加沉浸和安静。其次,夜场满足了新的时间需求。对于上班族和学生而言,夜间是少数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夜场开放无形中扩大了观众群体。此外,夜场往往伴随音乐、讲座、沙龙等配套活动,增强了观众的社交性与参与感,使得观展不再是单一的艺术体验,而成为一次城市夜间文化活动。
更重要的是,夜场与展览经济相互促进。夜场不仅延长了开放时间,也显著拉长了展览生命周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给出了直观例证。在为期13个月的展期内,展览吸引了超过277万人次走进展厅,带来超7.6亿元展览收入,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展览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世界纪录。其在最后阶段的24小时夜场开放,让这一展览在最后阶段依旧保持高热度,推动其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
“永不落幕”的城市文化探索
博物馆里长久的“人潮涌动”,已成为一幅独特的城市文化风景,映射出公众对世界的好奇、对历史的认同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情不仅是城市的骄傲,也对文化资源的供给、服务与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民的观展热情也提醒人们,文化供给侧仍有广阔空间。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迫切。夜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时间上的延长,更在功能上拓展了博物馆的角色:白天以教育与研究为主,夜晚则转向体验与交流。夜游博物馆正悄然改变人们的观展习惯,使博物馆从“白天的殿堂”逐渐成为“全天候的公共空间”。
近年来,各地不断尝试:从把博物馆带进校园和社区,到拓展云展览、云教育等数字化方式,努力方向都是为了营造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馆”。未来,当夜游博物馆走向常态,艺术将在城市的昼夜节奏中,找到更灵活、更生动的位置,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