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山万水,中戏用艺术点亮黔南乡村文化振兴路
更新时间:2025-08-29 19:54 浏览量:1
2025黔南长顺第四届乡村戏剧节
“半城山水半城戏 一谷神泉一谷梦”。8月23日,由中央戏剧学院、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黔南州委宣传部指导,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体育局)、中共长顺县委、长顺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黔南长顺第四届乡村戏剧节”正式开幕。经典剧目、乡村美育剧目、新编地戏、戏剧沙龙等多项活动陆续开展——戏剧的种子,正以一种鲜活且深情的方式,在长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悄然筑起了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今年是中央戏剧学院与贵州省长顺县结对帮扶的第六年。六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学院立足专业优势,坚持“中戏所能、长顺所需”的原则,持续打造“乡村戏剧节”这一特色品牌,通过创排原创剧目、选送精品演出、开展师资培训、开设美育课堂等实实在在的举措,助力长顺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顺文化”,努力探索一条以戏剧艺术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在2025黔南长顺第四届乡村戏剧节的开幕式上,学院院长郝戎与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吴学俊一同为本届戏剧节鸣锣开幕。长顺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罗璇为青年演员、中戏导演系2004级校友齐溪颁发了第四届黔南长顺乡村戏剧节公益推广大使证书。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致辞
长顺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刚致欢迎词
郝戎在致辞中谈到,戏剧艺术的魅力在于浸润心灵、启迪智慧。作为中国戏剧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始终牢记“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自与长顺结缘以来,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已经上演了许多动人的篇章,这离不开长顺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乡亲们的热情参与。长顺乡村戏剧节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一次将美育送到田间地头的有益尝试。这里的青山绿水是天然的布景,乡亲们的笑脸是最动人的灯光,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乡村振兴这出“大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此时此刻的舞台上——风云突起,戏剧儿女勇立潮头。这是属于中戏、也是属于长顺的奋斗之歌!
长顺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罗璇为青年演员齐溪颁发公益推广大使证书
2025黔南长顺第四届乡村戏剧节开幕
当晚,学院表演系2022级话剧影视表演班学生带来了经典剧目《风云儿女》(青春版)演出。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青年学子们以真诚的表演试图再现田汉、聂耳等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那段历史,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风云儿女》(青春版)剧照
舞台上,暖黄的灯光、震撼的音效与富有年代感的道具巧妙融合,在演员们细腻且富有张力的表演中,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不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因先辈们在危难中展现出的舍生忘死、英勇不屈的精神而深感敬佩。
全体演职人员与戏剧节领导、嘉宾合影
开幕式最后,650架无人机在夜空中上演了震撼的光影秀,点亮长顺夜空。表演中,无人机编队展现出地戏面具、“长顺乡村戏剧节”“中戏长顺”等绚丽画面,生动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校地间的深厚情谊。
光影秀
美润心田:艺术赋能 民族故事焕发时代光彩
苗族传统舞蹈“牵羊舞”如何融入戏剧?长顺本土故事如何以戏剧的形式呈现?艺术如何在乡村美育中激活学生成长动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从这里起舞》中。
24日上午,作为戏剧节系列活动之一,乡村美育剧目《从这里起舞》在神泉谷景区成功演出。该剧是学院帮扶长顺县的重要文化成果,与“戏剧教学法应用于学科教学师资培训”紧密结合,由戏剧教育系副教授孙菲导演,师资培训中的优秀学员共同参与到剧目创作之中。
《从这里起舞》剧照
演出开始,两位非遗传承人率先登上舞台,伴随着婉转悠扬的芦笙乐曲,大家欢快地跳起了“牵羊舞”,瞬间将观众拉入到独特美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中。随后展开的剧情,讲述了苗族女孩孙乐乐返回乡村小学,与音乐老师杨冰倩一道,运用音乐及苗族传统舞蹈“牵羊舞”,帮助缺乏自信、沉迷手机、厌学的学生重拾成长信心的故事。
《从这里起舞》剧照
《从这里起舞》的演员都是长顺县的普通师生,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但对家乡文化都十分熟悉。因此,在筹备阶段,孙菲老师根据师生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排练,共同解决了将“牵羊舞”与戏剧融合、设计方言台词,以及完成多场景舞台调度等难题。
全体演职人员与学院师生合影
演出结束,观众们仿佛还沉浸在那个用歌声与舞蹈照亮孩子内心的动人故事里。演员们以自然且富有感染力的舞台表现,展现出乡村教育工作者与学子对艺术的敬畏、对家乡的热爱,更充分彰显了美育的力量;而长顺传统舞蹈“牵羊舞”的融入,既增强了本地观众的文化认同感,也让外地游客直观感受到长顺的文化特色。
戏韵新声:创新演绎 激活非遗文化新生态
今年4月,在学院和长顺县的深切期望与关怀下,由导演系2020级戏剧导演班杨樾与京剧系2021级京剧表演班谢易霖两位同学组成的支教团正式成立。当时,他们接到了一项艰巨而充满挑战的任务,那就是为长顺县农民剧团排演地戏,提升农民剧团的艺术水平。
支教团队成员杨樾、谢易霖
长顺县农民剧团是在长顺县的领导下,由学院支持成立,受长顺县文化和旅游局直接管理的民间文艺团体,由马路村的农民组成,主要演出形式为屯堡地戏、花灯戏。
此前,杨樾同学通过潜心研读《说唱全传地戏谱·隋朝》第六卷与单田芳版《隋唐演义》,从中汲取精华,最终创作出新编地戏剧本《锤震四盟山》,讲述的是李元霸奉隋炀帝之命解四平山之围的故事。
23日上午,该剧在鼓扬镇农贸市场震撼开演。演员们身穿传统戏服,头戴精致面具,全身心投入,将《锤震四盟山》的故事情节生动演绎。舞台上,激昂的鼓声与演员们的唱腔相互交织,营造出浓郁的戏剧氛围。
《锤震四盟山》剧照
这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地戏盛宴,不仅展现了屯堡地戏的独特魅力,也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演出结束后,不少孩子围在后台,好奇地打量着精致的面具,眼神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在演后谈环节,学院帮扶干部、长顺县委常委、副县长孙同林介绍了《锤震四盟山》“背后的故事”,讲到了学院支教团的辛苦付出和农民剧团的老师们排演的不易。导演系主任杨硕教授、京剧系主任曹艳教授分享了观后感,畅谈戏剧与文化的力量;杨樾、谢易霖两位同学谈了此行的收获与感悟。
演后谈现场
农民剧团团长金云祥和农民剧团成员金老伍、叶小娣先后发言,表达了对中戏的感谢和对农民剧团发展的期望。他们谈到,“其实我们都是业余的‘演员’——有的是木匠,有的是驾校教练,有的就在家务农。这几年,中央戏剧学院来到长顺开展文化帮扶,我们的积极性才被提起来。如今有了党的好政策、县里的重视和中戏的专业帮助,我们不光想提高表演水平,把传统文化传承好,还想要开拓市场,让生活更宽裕些。”
郝戎在发言中向农民剧团的老师们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他谈到,在农贸市场的大棚下,观看这门传承六百余年的民间艺术,他真切感受到一种源于日常劳作与生活本身的感染力。早在延安鲁艺时期,毛主席就曾指出,要避免“关门提高”——艺术不能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真正的艺术源泉,始终来自真实的生活与劳动。这次排演经历让同学们得以从“第一课堂”走进广阔的“第二课堂”,就像毛主席说的,“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不关门提高、不闭门造车,而是投入到社会生活的洪流中。
最后,他引用学院首任院长欧阳予倩所说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表达了对校地合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
全体演职人员与中戏师生合影
思想碰撞:深度对话 共商戏剧乡村融合新路径
“说到戏剧,你会想到什么?是舞台上的聚光灯?还是剧本里的悲欢离合?亦或是走出剧院,走进田野、山村、溪流边……”24日上午,一场以“当戏剧邂逅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戏剧沙龙吸引了众多戏剧爱好者、文化学者一同参与,探讨戏剧艺术如何在乡村土地上绽放新光彩。
沙龙分为戏剧的乡村基因、戏剧与乡村振兴、跨界与传播、相声与戏剧的“混搭”等四个版块,与会嘉宾围绕戏剧如何为乡村赋能,以及乡村如何滋养戏剧展开了热烈讨论。
导演系副教授葛袁亮发言
学院导演系副教授葛袁亮从专业视角出发,分享了学院“乡村戏剧工作坊”项目的实践经验。他详细阐述了戏剧训练在提升村民表达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吸引游客促进文旅融合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戏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在他看来,“戏剧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连接乡村过去与未来、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纽带。”
薪火相传:专题研修 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精神,提升基层文化骨干的戏剧、曲艺业务水平,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反映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在戏剧节期间,由贵州省文化馆主办的2025年全省戏剧、曲艺骨干培训班成功举办。
思政部副教授胡政阳开展讲座
24日上午,学院思政部副教授胡政阳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为题,为培训班学员讲授了最后一堂“压轴课”。
讲座结合学院在长顺的定点帮扶工作,特别是在“戏剧美育+乡村文旅”方面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通过戏剧、曲艺等文化形式全面振兴乡村文化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
培训班师生合影
在戏剧节期间,长顺县还开展了“乡戏大巡游”活动。15个来自各街道和不同单位的地戏方阵组成展演团队,从长顺县第四中学出发,沿神泉谷方向行进,最终汇集到潮井主广场,为当地百姓和游客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参与体验。
“乡戏大巡游”活动
愿每一处田野都能绽放创作的灵感之花
愿中央戏剧学院与长顺的每一次携手
都能点燃田间村寨的创造星火
我们用戏剧艺术,深情讲述长顺故事
我们借文艺小舞台,全力助推地方大发展
倾情助力长顺县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
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供稿|党委宣传部
图片|党委/院长办公室
文字|顾泽惠
审校|白小帆
责编|陈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