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焕新计划vol.10 |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梨园戏的传奇故事
更新时间:2025-03-12 17:37 浏览量:6
梨园古戏《朱买臣》 图源: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中国珍稀的保留至今的古老剧种之一,被学术界认为是宋元南戏的遗响。以泉音、泉腔、泉调演唱戏文,多用箫弦伴奏,基本程式“十八科母”细腻独特,表演时各个行当均受其严格规范,蕴含着深厚的闽南民间文化与艺术内涵。
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刘智远》之一折《战瓜精》 图源: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
梨园戏有“大梨园”与“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俗称“上路老戏”与“下南老戏”两种,其演员都是成年人。“小梨园”又称“七子班”,其演员则是未成年的孩童,所以俗称“戏仔”。
新中国成立之前,它们都是民间戏班,自主经营,自生自灭。
1952年,晋江县文化馆出面把分散于晋南农村失业的梨园戏艺人集中起来,组成晋江县大梨园戏剧团,寄居于青阳东岩寺,由文化馆长许书纪记录蔡尤本等老艺师口述的小梨园传统戏《陈三五娘》脚本,经压缩分为上下集恢复排练,先演出上集,以勉强维持生计。
晋江县大梨园巨田在东岩寺佛殿里排练《陈三五娘》 图源:人文泉州
1953年,省文化局决定将晋江这个剧团迁入泉州市区与晋江专区文工队合并,成立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集中力量加工《陈三五娘》。在省文化局局长陈虹蹲点领导和新文艺工作者与众艺师的通力合作下,这部初步恢复的传统戏,终于磨炼成为一台“推陈出新”的好戏。
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大放异彩,荣获剧本一等奖,和导演、鼓师、舞美、演员(一等奖四位)及优秀演出奖等六项大奖。从此,梨园戏名声大振,随即列入全国优秀剧种之林。此即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典型事例。
此后,剧团在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自身也加强建设,先后招生开办了56、57、59、60四班演员训练班,一批老艺人担任教师,发挥了传承梨园艺术的重要作用。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徽章 图源:晋江市戏剧家协会
1958年,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更名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文革”期间,梨园戏实验剧团与所有剧团一样被解散,大部分人员和学员被下放,只留少数人员与市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歌剧、南音等团体部分人员组成“泉州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2年,恢复为晋江专区(后改地区)梨园戏剧团。
直至 1986年,才仍正名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梨园戏实验剧团的艺术构成,仍然有大梨园的上路、下南和小梨园七子班的成分,但日常选择上演的传统剧目,却以小梨园的戏出为多,整个舞台也趋向小梨园的风格。而人员结构,则全是成年人,孩童的“戏仔”已成为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开始关注梨园戏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在泉州先后举行的三次南戏学术研讨会和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梨园戏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撰写了一批论文,从多方面论述梨园戏的历史文化价值。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结集出版的有《南戏论集》和《南戏遗响》两书,梨园戏老导演吴捷秋有《梨园戏艺术史论》问世,老团长作曲家王爱群有《论泉腔》一文的发表。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又以梨园戏资料为基础,编纂《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出版,其中梨园戏部分有一至九卷。
更重要的是,《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在欧洲的发现,先后在台湾和泉州校订出版。其中的《满天春》十八个折戏,有十六出是梨园的折戏(归属于九个大戏)。同时,又有明嘉靖《荔镜记》和清顺治、道光、光绪《荔枝记》的先后发现,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汇编为《荔镜记荔枝记四种》出版,以坚实的戏文版本证明梨园戏传家宝《陈三五娘》“一脉相承五百年”。
《陈三五娘》 图源:闽南戏曲艺术中心
有了以上的史料,梨园戏的历史渊源,便有了可靠的实据藉以追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宋元南戏的历史有许多争论,但梨园戏、莆仙戏、潮剧等以各自的方言及其声腔世代传承的历史与现实,说明闽南潮汕一带,早在南宋时期就有戏剧活动。陈淳上书要求禁“淫戏”,朱熹下禁戏令及真德秀劝农“莫看百戏”等,都折射了那个时期的戏剧活动已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而且说明宋元南戏前身即汉唐以来的杂剧百戏,在闽南地区也是一样存在的。
再从戏曲“遗响”来考证,梨园戏世代口传的《王魁》《蔡伯喈》《朱文》《刘文龙》等都是“宋元旧篇”早期的剧目。尤其是《蔡伯喈》,明初高则诚为蔡伯喈翻案,写成全忠全孝的《琵琶记》,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肯定而推行天下。但梨园戏与弦管曲中的蔡伯喈,仍然是不忠不孝、受人诅咒的人物。说明它们的源头在明代之前。
《蔡伯喈》 图源: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从版本学来说,《荔镜记》的发现与研究,意义更加重大。《荔镜记》不只是陈三五娘一个戏,而且还有《陈彦臣》《新增勾栏(主人公陈三)》等戏文。《陈彦臣》源自南宋《新编醉翁谈录》,而陈三出现在宋元勾栏瓦舍中,更是勾栏中难得一见的脚本。这些重要史迹,如果在所谓南戏发祥地有其源头,那么毫无疑问是“传入”的。但事实是,在当今的四面八方,都未发现有以泉腔方言写成的《荔镜记》《陈彦臣》以至以陈三为主人公的小戏脚本的遗迹。这不能不说,泉州有产生宋元南戏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
再者,《荔镜记》远不是首创于明嘉靖,而是“重编”本,之前已以《荔枝记》为名在泉潮两地上演相当长的岁月。
《荔镜记》原本 图源:晋江市戏剧家协会
其后又有顺治本、道光本、光绪本和口头传承并存。由此可见梨园戏持续传承传统剧目的能力不同凡响。这表现在版本传承之外,三个流派还各有“十八棚头”的口传剧目的遗存(见《泉州传统戏曲丛书》一至九卷),当中有一部分源自“宋元旧篇”。这也是其他剧种所少见的。
梨园戏的音乐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曲牌,仅《荔镜记》中,就有七十七支曲牌,大多是南曲系统的名目。其所使用的乐器,早期的已不可考,后期则相当简约,只有“吹鼓打”及三弦二弦等,因为戏金微薄,粥少不可能僧多。直至公办剧团的创建,才有专职乐队,增添诸多丝竹乐器,而且聘请弦管先生来参加《陈三五娘》的配曲。
梨园戏乐器 压脚鼓 图源:福建南音网
梨园戏的唱腔与源自晋唐的弦管音乐(今称南音),同是用地道的泉腔方言“照古音”演唱,乍听起来一样古朴典雅、委婉清丽,好像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仍有所不同,梨园戏唱腔为适应表演需要,节奏加快了一倍,而且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更善于作感情处理。南音的传统则纯粹作“清唱”,执拍而歌,以自娱自乐为主,无须也不允许作戏剧性的“表演”。但南音曲文,又有许多是吸取梨园戏的戏剧故事以至具体唱段的。如南音取材《陈五三娘》故事的散曲,竟多达二百首,但其中与戏文唱段相同相似的只有四十六首。可见南音界过去有一支更大的编创力量,所以另行编创的曲目多于戏文的三倍。因此可以说,梨园戏与南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梨园戏的表演艺术,有由老艺师传承下来的、以“十八步科母”为基础的手姿、眼神、身段和科步(手眼身法步),极具舞蹈化和雕塑美。为戏曲同行所赞赏与借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剧团聘请画师,把老艺人的科范一一描绘下来,共一千多幅。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将其编入《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八卷。这本书已成为艺校和舞蹈学院的教科书。而台湾的几个文艺团体,一再延请梨园戏演员去教授科步动作,从而排练既有梨园戏表演艺术又有弦管音乐相结合的优秀节目,在海内外上演,赢得很高的声誉。
“十八步科母”图解 图源: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梨园戏是稀有剧种,通天下只有这个剧团。六十年来(中间遭受十年浩劫),剧团上下都坚守本份,爱护本剧种特色,既敬重前辈老艺师,又善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既认认真真地继承传统,又千方百计加以创新。先后抢救演出了一批传统戏,又创作排演了一批新剧目,如《节妇吟》等,多次在省级、国家级的戏剧赛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董生与李氏》被评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之一。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