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七口,五人集体患上尿毒症!提醒:尿毒症易“盯上”这7类人
更新时间:2025-03-01 04:02 浏览量: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肾病到底有多“狠”?杭州某个普通的家庭,七口人生活在一起。可谁也没想到,其中五个人竟然相继被确诊为尿毒症!这不是个案,类似的家庭聚集性尿毒症病例并不少见。
很多人觉得,尿毒症离自己很远,只有那些肾病患者才需要担心。
但真相却是——当你感到疲惫、食欲下降、脚踝浮肿时,肾功能可能已经损伤到一定程度了。
更可怕的是,尿毒症并非突然降临,而是长年累月的“慢性伤害”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当症状明显时,往往已进入无法逆转的阶段。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尿毒症盯上?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高危人群?
尿毒症的发生,绝是因为“肾不好”那么简单。
它的成因往往深藏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甚至家族遗传中。
很多人认为肾病是突如其来的打击,它早已埋下伏笔,只是你没注意到而已。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尿毒症的最终发生是肾功能逐渐丧失的结果,而导致肾功能损伤的因素,往往贯穿人的一生。
糖尿病、高血压、滥用药物、长期高盐饮食、不良作息……这些看似“普通”的习惯,正在一点点吞噬你的肾脏。
而在中医的视角中,肾主水液代谢,肾精亏虚则难以濡养全身,气血运行失调,毒素无法顺利排出,最终导致“毒盛入血”,即尿毒症的发生。
换句话说,肾脏损伤的积累,往往是“外因触发,内因决定”。
高血压是尿毒症的头号帮凶!
当血压长期处于偏高状态,肾脏的血管会受到持续损伤,导致供血不足,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下降。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都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更棘手的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并不重视血压管理,觉得“没啥症状就不用吃药”,殊不知,血压越波动,肾脏损害就越严重。
警惕信号: 早期肾损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晨起眼睑浮肿、夜尿增多或血压难以控制,肾脏或许已经受到影响。
糖尿病患者中,约4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最终走向尿毒症。
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蛋白质渗漏,形成蛋白尿。
长此以往,肾脏功能逐渐衰竭。
警惕信号: 早期糖尿病肾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你出现泡沫尿、水肿、血糖波动大,那就要警惕了。
吃得咸,肾最“受伤”!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肾脏的过滤负担,长期下来,肾小球受损,肾功能下降。
研究显示,长期高盐饮食的人,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40%以上。
警惕信号: 你是否经常口渴?夜尿增多?如果是,说明你的肾脏可能已经不堪重负了。
很多人习惯性头疼就吃止痛药,感冒就用抗生素,但你知道吗?滥用药物是导致慢性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警惕信号: 如果你长期服药,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尿量减少,请务必检查肾功能。
憋尿会导致膀胱压力增加,尿液回流,细菌繁殖,严重时甚至引发肾盂肾炎,长期发展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警惕信号: 频繁尿路感染、小腹胀痛,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导致肾脏供血不足,影响肾小管的修复能力,加速肾功能损伤。
警惕信号: 易疲劳、黑眼圈加重、晨起水肿,可能是肾脏受损的表现。
如果家族中有慢性肾病或尿毒症患者,你的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
遗传因素在尿毒症的发生中占据一定比例,尤其是多囊肾、IgA肾病等疾病,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
警惕信号: 如果家族中有肾病史,建议定期进行尿检和肾功能检查。
做对这五件事,肾脏或许还能“救”回来!
控制血压、血糖 —— 定期监测,遵医嘱用药,避免肾小球硬化。
低盐、低蛋白饮食 —— 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合理用药 —— 避免滥用止痛药、抗生素,中药也要遵医嘱。
多喝水、不过度憋尿 —— 促进代谢,减少肾脏负担。
规律作息,避免过劳 —— 充足睡眠,有助于肾脏修复。
肾脏不会“喊疼”,但它的损伤却是不可逆的。
等到尿毒症来临,再后悔就晚了。
不必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开始珍惜健康,现在就行动,给你的肾脏一点善待!
《中国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高血压与肾脏病》,中国医学科学院肾脏病研究所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