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汉隶的浑厚——邓石如隶书《少学琴书册》高清大图
更新时间:2025-03-12 17:00 浏览量:8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清代碑学书法的重要奠基者。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清代中叶,帖学式微而金石学兴起,书法艺术逐渐从帖学的柔媚转向碑学的雄强。
邓石如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精通篆、隶、楷、行草四体,更在于他以独特的创新精神,将汉碑的朴厚与个人书写意趣融合,开创了清代隶书的新格局。
在碑学思潮下,邓石如深入研习秦汉碑刻,尤其是对汉代隶书的临摹与再创造。他摒弃了当时流行的“玉筯篆”式隶书(线条单一、结构刻板),转而追求汉隶的浑厚与自然。这种艺术选择既顺应了清代学术的考据风气,也推动了书法从实用书写向艺术表现的转型。
《少学琴书册》是邓石如晚年的代表作,创作于嘉庆己未年(1799年),时年56岁。作品为隶书长卷,尺寸38×166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内容以散文形式抒写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对自然的赞美,文风清雅,与书法的艺术表现形成呼应。
此作的创作时间虽有嘉庆二年(1797年)与嘉庆己未年(1799年)两种说法,但学界多倾向于后者。此时的邓石如已臻艺术成熟期,其隶书技法与审美理念均达到顶峰。作品以“厚积薄发”为内核,既保留了汉隶的古朴,又融入了个人对笔法、结构的独特理解,成为清代隶书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