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单论对李玉和的诠释,绝对无人能超越李少春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

更新时间:2025-09-02 19:53  浏览量:2

1958 年,李少春迎来了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与突破 —— 参演京剧《白毛女》 。在《白毛女》中,李少春饰演杨白劳,他努力将现代元素融入京剧表演程式,在唱、念、做、表各方面进行创新,以近似京白的普通话念白赋予杨白劳更贴近现实的现代气息 。他对人物的塑造细致入微,从出场时的胆怯谨慎,到 “扎红头绳” 时短暂的幸福,再到被逼卖女、无奈自尽时的绝望与挣扎,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将杨白劳的悲惨境遇和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他在处理杨白劳服毒自尽的场景时,巧妙地运用打击乐和独特的动作设计,以 “硬僵身” 技巧猛地仰面朝天硬摔倒地,这一极具冲击力的表演,成为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经典瞬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杨白劳的痛苦与绝望。

此后两年,他又投身于《林海雪原》和《柯山红日》的演出,分别饰演解放军指挥员少剑波和杨帆。在《林海雪原》中,少剑波肩负着带领小分队深入林海、剿灭土匪的艰巨任务,他的智慧、果敢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角色的核心魅力所在。而在《柯山红日》里,杨帆作为军分区司令员,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和艰难的斗争环境,需要展现出沉稳、坚毅和顾全大局的领导风范。

尽管这两个军人角色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但李少春却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对军人生活的体验不足,这成为了他塑造角色时的一大阻碍,使得角色在深度和丰满度上有所欠缺。他深知,要想真正塑造出鲜活、立体的军人形象,仅仅依靠表演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军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于是,李少春开始格外留心观摩外省、市京剧团的演出,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上海京剧团来京演出《智取威虎山》时,他不仅被舞台上紧张刺激的剧情和精彩绝伦的表演所吸引,更被演员李仲林对杨子荣这一角色的精彩诠释所打动。他多次前往排练场,认真观看李仲林的排练,仔细揣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物性格,从中汲取灵感,学习如何更好地展现军人的英勇无畏和机智灵活。

1964 年初夏,京剧舞台上绽放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 中国京剧院一团精心排演的《红灯记》 。这部作品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精彩绝伦的表演,迅速轰动艺坛,成为了京剧现代戏的经典之作。李少春在其中饰演男主角李玉和,他将自己对现代戏表演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融入到每一个表演细节中,从动作设计到唱腔雕琢,从行当突破到扮相考究,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创新,为京剧现代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极具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英雄形象。

在《红灯记》中,李少春为李玉和设计的动作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他将传统程式动作生活化,现实生活动作京剧艺术化的理念 。李玉和作为一名铁路工人和共产党员,他的形象既要有工人阶级的朴实与坚毅,又要有革命者的英勇与智慧。李少春深知这一点,他经过反复揣摩和实践,为李玉和设计了独特的台步。这种台步借鉴了武老生的步法,腿抬得高,步迈得窄,每一步都沉稳有力,透露出一股内敛的英武之气 。这种独特的台步设计,既符合京剧的舞台节奏和韵律,又展现了李玉和作为革命英雄的内在气质,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仿佛能够感受到李玉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精神力量。

除了台步,李少春还在剧中巧妙地借鉴和创新了许多经典动作。在 “痛说革命家史” 这场戏中,当李玉和准备迎接敌人的逮捕时,李少春配合着强烈节奏的锣鼓点子,设计了一个充满京剧韵律的猛转身动作。这个转身干净利落、漂亮至极,将李玉和临危不惧的英勇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

在 “赴宴斗鸠山” 中,鸠山被李玉和驳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下令动刑,李玉和唱过 “正好把我浑身的筋骨松一松” 后,轻轻地掸一掸帽子上的灰尘,然后一个背手转身。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借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准确地化用在现代人物身上,生动地表现了李玉和在白色恐怖面前 “脸不变色心不跳” 的崇高精神 。

在传统京剧表演中,行当划分十分严格,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规范和特点 。然而,李少春在《红灯记》的表演中,大胆突破了行当的限制,完全从角色的需要出发进行表演。他认为,现代戏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样,不能被传统行当所束缚,而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情感来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 。

李玉和这个角色,既有着工人的朴实和坚韧,又有着革命者的机智和勇敢。李少春在表演中,不拘泥于传统武老生或其他行当的表演模式,而是将多种表演技巧和风格有机融合,塑造出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李玉和形象。他的这种表演方式,不仅为现代戏的表演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对其他演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红灯记》剧组中,许多演员在李少春的影响下,也开始尝试打破行当的局限,根据角色的特点进行创新表演,使得整个剧组的表演风格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活力。刘长瑜在饰演李铁梅时,也借鉴了李少春的表演理念,将花旦和青衣的表演特点相结合,展现出了李铁梅的活泼、勇敢和坚强,为角色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

李玉和的扮相在《红灯记》中也极具特色,制服、制帽,手拿木烟斗,这种简洁而干练的扮相,准确地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铁路工人和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和形象 。

李玉和的制服和制帽,决定了他的动作不能过于夸张和张扬,而要更加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和动作的沉稳有力。李少春在设计李玉和的动作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他的台步、手势等动作都与扮相相契合,展现出了一种简洁、大气的表演风格 。而手拿木烟斗这一细节,也为李玉和的形象增添了几分沉稳和睿智。

在表演中,李少春巧妙地运用木烟斗这一道具,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姿态,展现出李玉和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当李玉和思考问题时,他会轻轻地转动木烟斗,表现出他的深思熟虑;当他面对敌人时,他会紧握木烟斗,展现出他的坚定和无畏。

李少春注重化用传统戏唱法,将【西皮】、【二黄】的 “正调” 与 “反调” 交叉使用,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在 “狱中见亲” 一折中,李玉和与母亲相见时,一段【二黄散板】“此时间见亲人忧心辗转” 和下一段【二黄慢板转原板再转二六】“妈好比翠柏苍松傲岁寒”,都巧妙地糅进了【反二黄】的旋律,使得唱腔衔接自然,韵味醇厚,将李玉和内心的痛苦、思念和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

他还借鉴了地方戏唱段形式的灵活唱法,使京剧唱腔更加富有变化和感染力。为了使京剧舞台音乐节奏更加紧凑明快,他主张在尊重京剧伴奏音乐的音色装饰性和思想感情渲染性的特点下进行革新,精简过门与缩短过门,将过门恰当地用在现代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上,增强了唱段的感染力,避免了剧中人脱离剧情而引吭 “清唱” 的赘瘤 。在第一场李铁梅下场后,李玉和看着她的背影,夸一声:“好闺女!” 叫起板来唱了一段 [西皮原板]:“提篮小卖拾煤渣……” 这段唱一气呵成,节奏明快而又富于情感,生动地表达了李玉和内心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来李铁梅的成长和革命行动做了铺垫 。

念白在京剧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物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 。李少春在《红灯记》中,为了更符合李玉和这个人物的气质、面貌,一改以往 “风搅雪” 的念法,采用了标准的普通话 —— 京白 。

在与鸠山的对手戏中,李玉和的每一句念白都斩钉截铁,充满了力量和坚定的信念。当鸠山试图用花言巧语诱骗李玉和交出密电码时,李玉和毫不畏惧,以坚定的语气回应:“我是领了通行证儿,专去拆你们地狱的!” 李少春念出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将李玉和的英勇无畏和对敌人的蔑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与家人相处时,李玉和的念白又充满了温情和关怀。

在 “痛说革命家史” 这场戏中,他与李奶奶、李铁梅的对话,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和对家人的牵挂,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者,既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又有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

历史地位

若论谁将李玉和诠释得最为淋漓尽致,在我心中,非李少春先生莫属。 当时,他不仅以主演身份参与,更是深度投身于创作之中。与编剧翁偶虹、导演阿甲、音乐唱腔设计刘吉典、李金泉等一同钻研剧本、雕琢表演细节,并亲自设计了李玉和的唱腔,为这出现代题材新编戏奠定了清新脱俗又饱含浓郁京剧韵味的风格基调 。

从一开始,李少春先生构思的李玉和,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而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平民英雄,是能让大众既敬佩又倍感亲切的我党地下工作者。他所塑造的李玉和,完全符合特定环境下,一位历经岁月沧桑、年约四十多岁的铁路工人兼地下工作者形象。从外在造型,到每一句唱词、每一段唱腔,再到细微的表情,无一不贴合这一角色设定 。

在唱腔设计上,李少春先生摒弃了以高调大腔吸引眼球的做法,为李玉和定下了深沉、凝重、稳练、从容的基调。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他巧妙地将【西皮】、【二黄】的“正调”与“反调”交叉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使之更能细腻地展现李玉和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狱中见亲”一折,这是全剧最为动人且与样板戏区别显著的部分。

李玉和在狱中与母亲相见时,一段【二黄散板】“此时间见亲人忧心辗转”和随后的【二黄慢板转原板再转二六】“妈好比翠柏苍松傲岁寒”,自然地糅进【反二黄】的旋律,衔接流畅,韵味醇厚,声声扣人心弦,将李玉和对母亲的牵挂、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之下,钱浩梁先生饰演的李玉和多是金刚怒目、面冷言横的形象,李少春先生的演绎则更具人性光辉,他的唱腔哀婉细腻,如泣如诉,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

李玉和与鸠山的对手戏,堪称全剧的精彩看点。李少春先生认为,他们之间的斗争并非简单的武力对抗,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心兵交锋。当鸠山阴森地说道:“我是专给下地狱的人,发放通行证儿的。”李玉和则斩钉截铁地回应:“我是领了通行证儿,专去拆你们地狱的!”李少春先生念出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斩钉截铁,饱含着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让人感受到一种气贯长虹的磅礴气势。在表演身段上,李少春先生以武老生的稳健步伐,腿抬得高、步迈得窄,尽显内敛的英武之气,这与李玉和的人物特质高度契合 。

高玉倩曾回忆,在《刑场》一段中,鸠山故意安排李玉和与母亲相见,随后下令将母亲拖至幕后拷打,企图以此击溃李玉和的心理防线。李少春先生为这一情节精心设计了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身段:当李玉和听到幕后传来的拷打声,他瞬间跌跌撞撞地扑向天幕处的栅栏,双手紧紧扶住,身体却不由自主地向声音的方向倒去。为了避免摔倒,他伴随着每一声皮鞭抽打声和敌人的吼叫,艰难地向着声音的方向迈出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李玉和背对着观众,但通过他巧妙的扭肩、移步等造型手段,观众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挣扎与熊熊怒火,同时也更加凸显出日本鬼子的凶狠残暴。这样的表演,充分展现了李少春先生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深厚功底与卓越创造力,也让李玉和这一角色更加立体、鲜活 。 反观钱浩梁先生饰演的李玉和,由于受到当时特殊时代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怒目圆睁、面冷言横的单一形象,且始终保持这一副表情。这种过度“拔高”的塑造方式,将革命英雄打造成了所谓“完美”的形象,使其仿佛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失去了普通人应有的七情六欲。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感层次与真实的人性,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钱浩梁版的李玉和,由于缺乏情绪上的起伏变化,难以引领观众深入剧情,导致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不够丰满立体 。 在《刑场》后半段,李玉和对铁梅的唱段,堪称全剧的情感高潮。李少春先生将一位革命者父亲对女儿的愧疚、殷切期盼以及对革命光明前景的坚定憧憬,通过细腻的演唱展现得丝丝入扣。他用充满深情的演绎,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千言万语似浪翻,不知何处说开端。有件事隐藏我心中十七年,几次欲说话又咽。我……我不是你的……”这几句词,李少春先生唱得情真意切,毫无软弱之感;“我父女的深情永留人间,闺女!你知爹爹一穷汉,家中未留一文钱。我只有红灯一盏随身带,你把它当作遗产留在身边。”他所塑造的父亲形象,深沉而伟大,绝无“软绵绵”之态 。

《中国京剧史》对李少春先生在《红灯记》创作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少春的创造更为突出”,他“不仅自己演好李玉和,并且为整个戏的艺术处理,为其他演员的表演创造,积极出点子,提建议,做出重要贡献。”著名武生大家张云溪更是直言:“没有李少春,哪有《红灯记》?很多唱腔都是他创出来的。” 可见,李少春先生对于《红灯记》这一经典剧目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李玉和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更在于他对整部剧艺术风格的奠定与推动 。

尽管李少春先生塑造的李玉和堪称经典,但也曾面临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他的传统气息过重,形象更似传统戏里的老先生,嗓音也不够高亢。然而,这些所谓的“不足”,恰恰是李少春先生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他的表演深沉、质朴、含蓄,赋予了李玉和鲜活的生命力。他将武生的发音方式巧妙融入老生唱腔,使得演唱中的“水音”极具美感,为角色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 李少春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艺、深刻的理解和全身心的投入,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李玉和。

他所塑造的这个形象,不是简单的舞台角色,而是一个承载着革命精神与人性光辉的艺术丰碑。在京剧艺术的长河中,李少春先生的李玉和将永远闪耀着璀璨光芒,后来者或许能从不同角度演绎这一角色,但单论对李玉和的诠释,无人能超越李少春先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