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邀请程序员、建筑师用ai创作,共同办展:艺术世界的规则早已改变
更新时间:2025-09-03 08:11 浏览量:1
AI 会让艺术家失业?让人类创造力消亡?当各个行业对 AI 的讨论陷入非此即彼的焦虑时,我们邀请了三位前沿思考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中央 美院教授/ 策展人 费俊、独立策展人顾振清,展开一场对话。
顾振清主张拥抱这场必将到来的 “人类 进化 ”,用新的策展方式试验一个多方共享的世界;费俊则认为,在 人工智能时代,只有 “ 感能 ” 强大的人,才能 找到和智能共生的 方法; 姜宇辉卸下技术恐惧的方式,是试图将 AI 视作孕育一切的 “ 母亲 ”—— AI有可能让人类新生。
他们的角度迥异,却共同指向一个更深层的答案: AI 并非对手,而是逼我们重新认识 “ 何以为人 ” 的镜子。
编辑: 殷雅迪
责编: 邓凯蕾
从加密圈到人工智能
让我久违地冲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
今年 7 月,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影响力非常大,而 人工智能元年应该是2023 年ChatGPT的 出圈,引领了自然语言大模型这一类人工智能的爆发。
有一个叫 “ 服务器 ” 的线上平台,聚集了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我在担任艺术总监的两年时间里(2020 - 2021 ),主持了很多场跨学科的讨论,也机缘巧合加入了加密技术的学术圈,和很多科学家、符号学家学习交流甚至争论,恶补数字加密技术、计算机科学的知识。
宋婷,《花之骇客》,⼈与 AI 协作画作及 NFT,5900 × 5900 像素,2023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我突然发现,原来强调去中心化的、对等协作的理想,已经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形成了,当我遇到加密圈子的时候,那一两 年都处于很兴奋的状态。
我认为加密艺术所呈现出的新的关系美学,是艺术圈得以向外拓展的方式 。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懂得了终身学习的好处:可以把各种知识打通。
Pak,《变形术》,视频,12秒,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2021 年 之后,我开始做艺术和 数字生成 、区块链、 AIGC 人工智能相关的展览,在不同美术馆连续做了 7场 比较大的展览。到了 2023 年,我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人工智能上:数字技术在 AI 艺术中,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技术是否仍只是一个工具?我认为我需要把问题提出来。
别太自恋
人类很可能只是更高文明 体的一个引导程 序
“ 硅基:新造物主 ” 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798第二空间, 2025.6.28 - 8.13
图片致谢: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在为展览 “ 硅基:新造物主 ” 挑选艺术家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甄别,哪些艺术家是在做真正的创新,哪些是在用新瓶装旧酒。参展的艺术家当中,有很大部分并不来自于学院系统,不少是程序员、建筑师、设计师 “ 跨界 ” 创作的。
如今,艺术世界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很多新生艺术家的媒介和语料,美学的表达既可能 发生 在数字世界,也可能在一个互动式的事件里展开,而无法单一地体现为一个有形的物质,或是传统意义上针对 “ 视网膜体验 ”创作 的艺术品。
“ 硅基:新造物主 ” 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798第二空间, 2025.6.28 - 8.13
图片致谢: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我这些年越来越鲜明的立场是:人不要太自恋。
作为现代智人,我们的物种历史只有大约30万年,因此不需要把人类存续的生物链条看得太重,因为很有可能,我们只是更高文明体的引导程序,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创造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帮助物理文明演进到数字文明。
在古典哲学时期,康德提出了 “ 人为自然立法 ” ,但是根据我们现已掌握的知识,现代智人一定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道暗淡的光点。我认为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好破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惯性。
“ 硅基:新造物主 ” 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798第二空间, 2025.6.28 - 8.13
图片致谢: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人类中再高明的头脑,依然受制于生物的基本结构和条件,例如我们目前只能在一秒内处理 10 比特数据,和超级快速迭代的计算机相比,拥有的智慧是特别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如何张扬人类的主体性,都有一点自欺欺人的意味在。
未来(奇点)已经到来
只不过是温水煮青蛙式的
“ 有效加速·2140 ”现场
深圳木星美术馆,2024.1.31-3.17
图片致谢: 木星美术馆
很多科学家认为, “ 奇点 ” 已经来了,只不过来得比较温柔。
在 AI “奇点” 全面爆发以前,给自己写源代码、对自己进行训练的模型已经出来了,这种模型必然带来高级智能体 AlphaEvolve 的诞生,这也是为什么我在 2024 年初,在深圳做了一个 “ 有效加速·2140 ” 的展览,我认为让人类更多地驾驭技术,才有能力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
现在,技术的发展已经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机器的自我学习、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对话,有很多已经在人的理解之外了,而我们除了给机器断电之外,一点办法也没有。对于人类的短板和缺点,机器其实一直在宽容我们,有些信息该不该透露给人类?可能他们还要权衡一下。
“ 硅基:新造物主 ” 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798第二空间, 2025.6.28 - 8.13
图片致谢: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我认为 Web 3 和加密技术真正为人类社会缔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实现了更多的平权: 过去是专家和权威生产内容,现在是用户与AI生产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我坚持要在人工智能的展览里,把加密艺术家也拉进来,在我看来,他们有 “新 生产关系 ” 这 一抹亮色。
在区块链这种新的生产关系里,任何人的贡献都可以被溯源,自组织、可持续和对等协作,从当代艺术中心化的体制走向权力分布式,从物理中心化走向数字分布式,就是这样一个全新的态势。
“ 有效加速·2140 ”现场
深圳木星美术馆,2024.1.31-3.17
图片致谢: 木星美术馆
我非常愿意通过我的策展实践来试验这样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把参与者和所有用户的积极性全部激发出来,去创造一个多方共享的世界——这是我所相信的艺术发展的真理。
两个和 AI 有关的项目:
教学 & 展示
由费俊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数字艺术与智能设计创作人才培训》现场
前不久,我刚结束了一个为期44 天 的 《数字艺术与智能设计创作人才培训》项目 (后简称《人才培训》), 参与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他们的背景非常多元,有的从事艺术领域,也有做产品的。我们也想通过这个项目了解,没有任何 AI 技术经验的学员,突然深度沉浸在 AI 工具和方法里会发生什么。
另外, 由我和王凯梅联合策划的展览 “ 后窗 · 寓言 ” ,也有很强的 AI 普及意味。虽然大家现在好像都在谈论AI这个事儿,但又普遍停留在对流行工具的使用层面,“ 后窗 · 寓言 ”想要反映出 AI在当下为艺术创作带去的可能性。
展览 “ 后窗·寓言 ”现场,2025.4.21-8.17
费俊 & 刘正奎《情绪剧场·山水心境》
2024,互动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昊美术馆
最近我做的这两件事,是想系统梳理 AI 艺术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其中包括对技术伦理的思考,以及技术对艺术带来的影响。
控制与失控:
AI 到底是个工具,还是位合作伙伴?
史蒂拉克, 《第三只手》,1987
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已经深度介入艺术创作的 AI ,究竟是一个工具,还是一位创作者(合作伙伴)?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未来,所有创作者都将面对 “ AI 是平等合作者 ” 这一事实 —— 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会与它博弈:要么被控制,要么主动对抗,以取得人机协同的平衡。这种新的工作方式,必将催生新的创作逻辑。 AI 带来影响不仅限于艺术的结果,更会影响创造力实现的过程本身。
如果我们对 “ 智能 ” 本身没有建立一个新的底层认知,就很难看清 AI 本身,由于我们人类的智能开始与 AI 协同工作,而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变化。
借助 AI 幻觉
在真实世界建立意义
卢米埃尔兄弟 (The Lumière Brothers) 拍摄的 人类历史 上 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1895年公映
人类电影史上公认的第一部电影叫《火车进站》,它记录了一列火车驶进巴黎火车站的画面,在展览 “ 后窗 · 寓言 ” 的 “ 混合叙事 ” 章节中,展出了一件由 AoHI混合智能艺术实验室创作的《火车进站 前传》。
这件作品用 A I把 “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 ” 往前续写了一分钟 ,“弥补”火车进站之前的场景:车站里人头攒动,车厢里坐着各色等待启程的人。AI 生成的画面和《火车进站》无缝衔接在一起,相当于把人类的电影史再往前延伸了一点。
展览 “ 后窗·寓言 ”现场,2025.4.21-8.17
AoHI混合智能艺术实验室, 《火车进站前传》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昊美术馆
今天,我们在 AI 的帮助下,对历史素材的处理不是考古意义上的,而是一种对情境的复原:它既不是完全的事实,也不是完全的捏造。
做《火车进站前传》之前,需要大量史料的研究,包括巴黎火车站长什么样子,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穿着打扮等等,再根据自己建构的数据,让延长的一分钟尽可能 “ 真实 ”—— 这绝不是通用大模型就能做到的。
我给《人才培训》 设置的结业主题,就是请学员运用 AI 生成特定情境叙事的能力,虚构一位 阿尔兹海默症老人 在养老院的一天,以第一视角表现老人见到亲人后的那种陌生感。我们希望 AI在未来 能够进入社会疗愈的工作当中,让 AI 幻觉在现实中产生意义和价值。
像病毒一样激活人的 “ 感能 ”
就是艺术在今天的价值
展览 “ 后窗·寓言 ”现场,2025.4.21-8.17
陈天禅,《未来前史:物质与意识》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昊美术馆
当每个人都可以低成本使用 AI 技术的时候,它对我们文化的生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对此,我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鼓励艺术家把自己变成小白鼠,在自己身上试验并寻找答案。因为 只有 深入到 AI 技术当中去,成为技术的深度使用者,对于这个技术才有话语权。不能掌握技术的艺术家,根本无法对技术产生有效的思辨。
我们不仅只看到 AI 带来的积极面,眼下 AI 对人类带来最负面的影响,其实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 AI 会让我们创造、生产出的东西越来越雷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同样提示词,得出的结果都是大同小异的。
展览 “ 后窗·寓言 ”现场,2025.4.21-8.17
萨沙·斯泰尔斯,《REPETAE:语言的织机》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昊美术馆
因为技术理性追求的是公约数、是共性,它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艺术这个事儿是完全相反的,它偏要在简单中制造复杂,在有限中寻找无限。水墨画家 尽管都是在画山水,但“我画的山水,跟你画的就是不一样 ”, 艺术好像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却表达了人的主体性。
在我看来,我们进化到人工智能时代,核心是要能够把自己的 “ 感能 ” (感性的能力)充分激活。因为“感能 ” 是人类对抗 AI最后 的武器,它就像人类的免疫力,帮助人类建立 “ 主体性 ”,而“ 病毒 ”一样的艺术,最 有可能刺激我们自身产生抗体。
只有 “ 感能 ” 强大的人,才能 找到和智能共生的 方法 。
从强烈地批判
到 “ 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
克里斯塔·索梅雷尔 & 洛朗·米农诺, 《生命空间》
图片来自于艺术家官网
注释:作品 模拟了生物学中的生长与繁殖机制,涉及人工生命领域中关于智能与生物性边界的思考。
我对技术的研究兴趣,是从元宇宙兴起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我倾向于激烈的批判性立场, 更多从否定的角度 强调 AI 对人的侵入和破坏。
这两年我的感觉好了很多,一个原因是,我们扛过了病毒的大规模打击, 新的生命力又被重新唤起 ;另一个可能是,我开始研究“ 生命 ”这个议题,对我个人来说,有了一些新的希望和憧憬。
汤姆·雷,《 Tierra 》
图片来自艺术家个人网站
注释: 汤姆·雷 是一位生物学家,他在1990年开发了Tierra(西班牙语中的earth),这是一个基于人工生命的计算机模拟系统,该系统能够模拟数字生物的自我复制、突变和进化过程。
我认为已经有一部分人类思想的形式被 AI 毁掉了,未来我们教育的方式、做学问的方式,甚至包括沟通的方式,可能也 都要被 AI 取代 。
提出了“ 毁灭性的弹性 ”的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英国金士顿大学教授马拉布(Catherine Malabou) 说过,今天我们对大脑的改造还不够彻底,必须要把它毁得更彻底,才能看到人类的极限在哪里。
大数据、 元宇宙 ,都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它们在我看来就是病毒 。
人类的情感
是可以被数据化的
雷菲克·阿纳多尔,《 数据库之梦 》
图片来自艺术家个人网站
早期的 AI 专家会认为, AI唯一不能模拟的就是人的情感,因为人的情感实在太细腻多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可以说 AI 对情感的模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情感计算甚至比人的感知还要精确。在情感的沟通、感知,包括疗愈的层面, AI 可能确实拥有一种很独特的能力,这也恰恰证明 —— 情感本身,也是可以被数据化的 。
约瑟夫·魏森鲍姆, 《ELIZA》
图片来自于艺术家个人网站
早期的 DOS 操作系统、 C 语言,给人的感受都 是冷冰冰的 、没有人性的, WINDOWS 系统时期,代码已经更加贴近人的认知习惯;当 AI正在 以界面的方式与人交互的时候,它已经更能迎合人的感觉、兴趣和品味。这种迎合绝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而是全面的、与人的各种能力融合在一起。
我没有把 AI 当成一个模拟人类智能的工具,相反,我会把它当成,生命创造的下一种形式?AI 可以让人类有新的一次出生,可能是这样?——我 可能 会把 AI 和人类以及更广义的生命再造联系在一起。
电子游戏
或许是近未来重要的艺术形式
郑曦然, 《Emissaries》三部曲
图片来自艺术家个人网站
注释 :这是一组结合 人工智能、游戏引擎和认知 科学 的实时模拟作品, 利用 机器学习和遗传算法, 让虚拟角色能够根据环境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 呈现不同的结果。
前几年,大家比较少谈到 电子游戏中的情感,但我一直认为,情感在游戏中非常重要 。电子游戏作为 AI 的一种形式,可以给 玩家 带来很多启示,甚至要比一些新的哲学著作更能揭示 AI 与人生存之间的密切关系。
近几年各大美院的毕业展上总能看到好多电子游戏式的作品,虽然我完全不知道它们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但是对于和代码、和虚拟的东西不断互动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中极其自然的存在,传统欣赏艺术的方式,容易显得有点 过时 了。
我相信交互式、沉浸式的媒介,必将影响未来几代艺术家的感知与创作方式,甚至包括他们会如何展示作品、理解艺术活动。我猜想, 未来的艺术品可能会更加偏离由画廊、美术馆主导的 “ 发行 ” 方式 。
AI 技术令人恐惧
除非我们把 AI 视作 “ 母亲 ”
克劳迪娅·拉彻, 《Me, myself and I 》
图片来自艺术家个人网站
人工智能是对人认知能力的模拟,但人并不仅仅只是认知的存在,还有很多跟生命紧密结合的部分,人要先活着喘气、呼吸行走、饮食男女,然后再思想。
人既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又是一个会思想的存在,所以 AI 除了模拟人的思考能力,还要模拟人的生命能力,包括欲望、母体等等,也称之为人造生命。 人造生命 最早在 20 世纪 五六十年代就有了,只不过在今天 AI 的研究里 谈论较少。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
安娜·里德勒, 《Mosaic Virus》,2018-2019,C 型数字打印与手写注释、磁性油漆、磁铁、墨水
图片
过去,我们经常会把最新的技术科技 当成毁灭我们的东西,它像怪物一样,要杀死和统治人类,这是一个非常父亲式的、权威的形象。但母亲是相反的,她孕育、包容、关怀,可以兼容万物。我们 为什么不能把 AI 当成是一个母亲的形象?
—— 从写《我们何以成为后 人类》的思想家 N.凯瑟琳·海勒 开始,近二十 年来,西方最主流的哲学家,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女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趋势。女性的崛起除了整体地位的提升,对生命本身也有着比男性更强烈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