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绘西部魂:康建华与 “泼彩・斑马波文皴” 的艺术表达
更新时间:2025-09-04 02:55 浏览量:1
康建华是当代新水墨领域中以西部题材为核心的代表性艺术家。五十余年的艺术探索里,他既扎根西北的自然与人文土壤,又突破传统水墨的表达边界,自创的 “泼彩・斑马波文皴” 技法,不仅为描绘西部独特景观提供了精准路径,更让笔下的物象超越写实范畴,承载起深厚的精神内涵,成为连接自然肌理与人文思考的纽带。
▲康建华 作品
▲康建华 作品
“泼彩・斑马波文皴” 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精准解决了传统水墨描绘西部景观的局限。传统山水画的皴法多为表现江南丘陵、中原山石而生,如披麻皴的细腻、斧劈皴的刚劲,却难以还原西部地貌的独特质感 —— 千年胡杨的年轮结构复杂,线条需兼具凸凹变化与节奏;沙漠沙丘在风能作用下呈流水般的流畅肌理,需体现自然的动态;雅丹地貌层层叠叠,石层变化多样,传统皴法难以刻画其立体层次。
▲康建华 作品
而斑马波文皴以线条的长短、宽窄、粗细变化为核心,恰好适配这些需求:刻画胡杨时,线条的节奏起伏模拟年轮的交错,显露出树木的生命痕迹;描绘沙丘时,流畅的波纹线条还原风过沙移的自然形态;表现雅丹地貌时,线条的层次叠加则清晰呈现石层的堆叠关系。与之搭配的 “泼彩” 技法,又以鲜亮却不浮夸的色彩,还原了西部天空的澄澈、戈壁的五彩光影,让黑白水墨中的西部景观有了更贴近真实的视觉温度,也让 “斑马波文皴” 的线条肌理更显立体。
▲康建华 作品
▲康建华 作品
这些被精准描绘的物象,并非单纯的自然复刻,而是康建华对西部精神的提炼,承载着超越视觉的象征意义。康建华在新疆生活、写生多年,足迹遍布天山南北,西部的苍茫与雄浑早已融入他的创作意识。
▲康建华 作品
他笔下的胡杨最具代表性:不只是对树木形态的写实,更聚焦其 “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 的品格 —— 虬曲的枝干是生命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印记,斑驳的纹理是岁月沉淀的痕迹,这既是西部植物的自然特性,也是康建华艺术坚守的写照:四十余年里,他不跟风当代艺术的潮流,始终扎根西部题材,在传统技法无法满足表达时,耗时多年摸索出专属技法,这份坚韧与胡杨的品格高度契合。
▲康建华 作品
▲康建华 作品
而沙漠与雅丹地貌,在他的笔下同样超越了风景本身。沙丘的流畅线条不仅还原风能作用下的形态,更暗含时间的流动感 —— 每一道波纹都是风沙经年累月塑造的结果,如同西部大地的时间刻度;雅丹地貌的层叠线条,則像是地质历史的 “档案”,记录着地壳变迁、风蚀作用的痕迹,让观者能从画面中感受到西部大地的厚重与沧桑。
这种象征不是刻意的抽象嫁接,而是他深入理解西部自然与人文后自然流露的表达:他画的不是某一棵胡杨、某一片沙丘,而是将这些物象转化为西部精神的载体 —— 雄浑、坚韧、充满历史感。
▲康建华 作品
康建华的艺术探索,本质上是 “技法为形、精神为魂” 的统一。“泼彩・斑马波文皴” 让西部景观有了精准的表达语言,而对西部精神的深刻理解,又让这些技法脱离了单纯的技巧展示,有了情感与思想的重量。他是西部荒原在水墨世界的忠实译者 —— 将风的语言、沙的纹理、树的魂魄,转译为可感的笔墨符号。为当代水墨如何扎根地域文化、实现技法与内涵的双重突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艺术家简介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
康建华
Kang Jian Hua
康建华,当代新水墨艺术家。1954年生于河北邯郸,自幼随祖父习画,13岁自学临摹《芥子园画传》一至三集。80年代毕业于新疆师大美术系,2010年毕业于荣宝斋画院中国山水画高研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书画艺术创作。
曾任新疆艺术学院国画系客座教授,新疆美术家协会工笔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现任法中国际书画篆刻家协会主席团常务副主席,中国非遗书画院北京分院院长,北京书画院艺术联盟主席团主席,北京荣宝斋画院山水画画家,广州国际艺博会签约艺术家。
2004年《康建华画集》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自创了泼彩・斑马皴新技法,书画艺术作品多次获奖。作品被国内外机构及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