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开学第一课:我们的非遗体验

更新时间:2025-09-03 23:34  浏览量:1

新学期,新起点

英华学校以一场独具匠心的

“开学第一课”

为学子们开启全新征程

我校师生暂别常规教室

走进河间刻瓷工坊

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

“瓷上科学”探秘活动

在非遗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融中

收获了别样的学习体验

一、展厅探秘

刻瓷艺术被誉为

“瓷器上的刺绣”

秦汉时期有“剥玉”雏形

清代道光年间成熟

是集绘画、书法、刻镂

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以特制刀具在瓷面

“剥凿刻釉”呈现各类题材

工序考究

以精准的把控力度与技法

形成独特视觉层次

河间刻瓷作为重要分支

清初传承至今

融西洋绘画技法

2017 年列入河间市级非遗

同学们此次探访的

侯汉鹏刻瓷博物馆

陈列馆主侯汉鹏

近 30 年 100 余件代表作

馆主侯汉鹏深耕刻瓷 29 年

独创技艺且作品屡成国礼

博物馆年均接待超万人次

是华北地区少见的

个人命名非遗专题馆

与“活态文化课堂”

活动当天,阳光正好

英华学子

有序抵达河间刻瓷博物馆

一踏入展厅

同学们便被眼前琳琅满目的

刻瓷作品深深震撼

人物刻瓷神态各异

或端庄肃穆,或灵动俏皮

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瓷面上走出

山水刻瓷意境悠远

远山含黛、近水含情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

磅礴的自然之美

花鸟刻瓷更是灵动鲜活

娇艳的花朵似散发着芬芳

灵动的小鸟似要振翅高飞

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

非遗传承人侯汉鹏先生

亲自担任向导

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

刻瓷文化之旅

他从刻瓷的起源讲起

娓娓道来这项技艺

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

萌芽、发展

又如何在不同朝代

形成独特的风格特点

随后

他又聚焦制作工艺的精妙之处

从瓷料的选择

刻刀的运用到图案的设计

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深入浅出

同学们听得格外专注

不时驻足凝视着眼前的作品

指尖轻轻拂过瓷面的纹路

仿佛能触摸到千年技艺的温度

刻瓷艺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这一刻

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对传统非遗技艺的敬畏之情

也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

二、工坊实践

参观结束后

同学们满怀期待地走进工作室

迎来了最令人兴奋的

实践体验环节

侯汉鹏先生首先进行现场示范

只见他手持刻刀

手腕轻转

瓷面上便渐渐浮现出清晰的线条

他一边操作

一边详细讲解

刻瓷的技巧与要领

“握刀要稳,用力要匀

不同的力度会刻出

不同深浅的痕迹

大家要慢慢摸索手感”

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

同学们纷纷拿起刻刀

小心翼翼地在瓷面上尝试刻绘

起初

不少同学显得有些生疏

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

力度也难以把控

有的甚至不小心

将瓷面刻出了裂纹

但大家没有气馁

在侯先生的耐心点拨

和同伴的互相鼓励下

不断调整姿势、摸索力度

渐渐地

越来越多的同学找到了感觉

手腕的力度控制得越来越精准

线条也变得流畅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意外解锁了

“刀尖上的科学”奥秘

原来刻瓷不仅是一门艺术

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不同的用力方式

会产生迥异的刻痕效果

这背后涉及材料科学中

瓷料的硬度

刻刀与瓷面的摩擦力

等复杂原理

而想要刻出对称、均匀的图案

又需要运用数学中的几何知识

同学们一边刻绘

一边热烈讨论着其中的科学原理

在方寸瓷面之间

真切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的

完美结合

三、成果见证

经过一番专注的雕琢

每位同学都完成了

属于自己的专属刻瓷作品

这些作品或许在技艺上

还略显稚嫩

但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承载着同学们

在此次探秘之旅中的

专注与思考

也成为了他们与非遗文化

亲密接触的珍贵见证

活动结束时

同学们小心翼翼地

捧着自己的作品

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此次 “开学第一课”

不仅是英华学校创新教育方式的

一次成功实践

更是一次文化与科学的

深度融合之旅

通过近距离接触非遗刻瓷文化

同学们不仅加深了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增强了文化自信

更在实践操作中

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提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信这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

会成为同学们新学期

乃至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激励他们在未来

继续探索更多未知

传承文化,拥抱科学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