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义:莫言的偏见
更新时间:2025-09-04 07:46 浏览量:1
转自天水人李成义
莫言的“偏见”总是隔三差五能刷到一次,或是文字,或是图片,或是视频。他是这么说自己的偏见的——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成分。”
如果这真的是“偏见”,那么不少文化人都有这种“偏见”,就连我这个没文化人都是这种“偏见”,既然这么多人都是“偏见”,那么,偏见就不是偏见了。
莫言的偏见其实是常识,是一个有良知有勇气的文学艺术家基本的底线。
莫言之所以能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赢得文学艺术界和全世界数以千万读者的喜欢,就是因为他的“偏见”。
莫言说的“偏见”是一个谦词。
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的。就如我前几天公号文章说天水老家文学写作者一样,“写幸福生活是写不出来伟大作品的”,“要多多记录父辈爷辈们的苦难生活”,而苦难生活就是黑暗之一。
你是一个文学艺术者,一定要努力暴露黑暗,成就自己的伟大作品。你本人可能是幸福人,吃喝无忧,没有黑暗日子,可是,身边人、身边的身边人有黑暗日子;你这一代人没有黑暗日子,可你的上一辈人或上上一辈人有黑暗日子;你本人或他人在物质上没有黑暗时刻,可是你本人或他人在内心有黑暗时刻,人性偶尔的黑暗是避免不了的……这些都需要用文学或艺术的方式曝光出来,一如莫言所说的“偏见”一样。
暴露黑暗,就是驱除黑暗,这才让光明多一点。恰恰是渴望光明,才是暴露黑暗。反过来说,那些唱赞歌的,甚至歌唱黑暗的,却是害怕光明的人。
从古到今都是有黑暗的,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暴露的黑暗主要是自己经历的时代,只有自己经历的才是最熟悉的,也就最容易成为文学艺术素材;其次是上一代人的苦难,父辈爷辈们口述他们的苦难,你记录下来;再往前追溯黑暗或苦难就比较费力,素材搜集不易。
对莫言来说,就是主要写自己小时候或年轻时的苦难,难耐的饥饿,极端的贫困,世事的荒诞,诸如《生死疲劳》《丰乳肥臀》;人到中年后又写另外的怪诞,比如计划生育题材的《蛙》,还有伤农题材的《天堂蒜薹之歌》。这些都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些人指责莫言怎么写“前面30年”的苦难题材,因为他的童年和青年就在这个时间,他对这个时期的素材最熟悉,他总不能把熟悉的素材弃之不用而去找不熟悉的素材吧,这是违反写作捷径的。至于“前面30年”之前的苦难,自然有那个时代的作家去写。
这就是苦难题材的时代分工。莫言写“前面30年”是分内之事,写“前面30年”之后经历的事也是分内的。当然,他也写“前面30年”之前的苦难。
作家写什么苦难的题材,不是由读者来点菜,而是作家自选熟悉的“菜品”。有些读者或群众太偏见,老是不让作家写某一个时期的苦难或黑暗,作家是对他们要置之不理。
对一个作家来说,好的时代,就是能“暴露黑暗”的时代;不好的时代,就是只唱赞歌的时代。
莫言之所以能一本又一本出版作品,之所以能获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他起码遇到了好的时代。
就莫言的“偏见”,我说了几句“浅见”。
但愿我们都能保持“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