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战争智慧和政治艺术,元惠宗也承认天命眷顾大明朝
更新时间:2025-09-04 11:09 浏览量:1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来改名元璋,字国瑞,是明朝的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他的经历十分悲苦、职业复杂多变,造反(反元)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活下去,有饭吃、不被杀!
朱元璋早期加入郭子兴红巾军(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支)时,曾经使用韩林儿“龙凤”年号,并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帜,表明其初期以恢复宋朝为号召。后来出来单干以后,考虑到自身还是非常弱小,所以他继续通过尊奉宋室后裔韩林儿(小明王)获取合法性,但本部兵马的实际控制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明太祖朱元璋雕像】
到了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元朝行政区划),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仅用10天破城——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朱元璋在这个时候进攻集庆路和应天府?又为何如此轻松地拿下应天府呢?
那是因为公元1356年前后,元军主力正与北方红巾军(刘福通部)展开激战,南方防御空虚,应天府周边元军守备薄弱,并且,有机会跟朱元璋抢果子的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尚未形成有效联盟,所以朱元璋才能快速突破。
这时的朱元璋在攻占应天后故意开始淡化宋室影响,改称“吴王”,并逐步建立独立政权——不过他没有接受元朝任命,拒绝担任元朝给予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地方高级官员)。
【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
11年后,羽翼渐丰且剿灭其他主要反元势力后的朱元璋准备北伐,公元1367年朱元璋发布《北伐檄文》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但此时他强调了三件事:
第一点,不再奉红巾军拥立的宋室为正统。
第二点,承认元朝的正统属性但指出元朝已经不再受到天命眷顾。
第三点,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
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一点儿也不矛盾!
以“天命”自居的同时又不否定元朝的正统性,朱元璋是极为智慧的,即使北伐檄文中的部分措辞有些激烈,比如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批判元廷的腐败,却仍以“恢复中华”为名,而非彻底否定元朝历史地位。
接着明军采取“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最后围攻大都”的战术,避开元军主力,仅用10个月便逼近大都,根本不想组织抵抗的元顺帝仓皇北逃,明军于公元1368年8月2日(洪武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兵不血刃进入大都,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宣告瓦解。
已经问鼎天下的朱元璋,在公元 1368年进一步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比如在《奉天诏书》中,明确称元世祖忽必烈为“天命真人”, 即“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承认元朝是(南)宋灭亡后的合法统治者,以此强调明朝是“天命转移”的继承者。
朱元璋不仅很会打仗,而且在“顺应天意”这方面做得很艺术。通过承认元朝正统性来强化自身政权的合法性;通过“天命转移”来为继承元朝疆域提供法理依据;通过不间断地承认元朝正统,来完成自身从“反元义军”到“正统继承者”的身份转换。
朱元璋和他的明朝只有使用这样的策略,才能让自己弱小时躲在其他反元义军背后不断发育;也只有他这样的策略,才能吃到张士诚、陈友谅等反元势力覆灭的红利。
最后,朱元璋完成统一后也经常跟元顺帝(即元惠宗,“顺”是朱元璋送的)写信,主要还是劝他归降,不用躲在漠北吃沙子,可以来中原,如果愿意还可以去富庶的江南养老——有意思的是,汉化程度极高的元顺帝也经常回信,其中一封是这样写得:
《答明主》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很明显,朱元璋的政治远见得到了回报,因为元顺帝在这封回信(诗)里回答并承认了“天命转移”这个关键问题——王气有衰有盛,现在江南王气兴盛,我顺应天意将天下交还给你,但你不要以为率土之滨皆为王土,因为春风还会有吹到草原的时候。
历史的本色,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