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时隔28年,国话三代艺术家再塑经典《死无葬身之地》

更新时间:2025-09-05 14:13  浏览量:1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2025年,正值让-保罗·萨特诞辰12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再度重磅推出存在主义巨作《死无葬身之地》。导演查明哲历经一个月的高强度排练,9月2日晚,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章劼等演员精彩献演,盛大亮相国家话剧院舞台,为京城话剧舞台带来历久弥新的“戏剧风采”,这部已有28年演出历史的经典剧目贯透戏剧艺术魅力、表演艺术魅力、舞台艺术魅力,并藉由此次重排注入当代哲思与人性新解,于北京舞台掀起一场关于“存在、选择与尊严”的灵魂风暴。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中国国家话剧院再度推出《死无葬身之地》具有深远意义。萨特这部作品对极端环境下人性困境的追问非常深刻。该剧通过查明哲导演的精心安排,舞台叙事充满张力,展现出了人在极端境遇中的精神高度。这次演出是国家话剧院对世界经典作品的重新诠释,更是对抗战精神的当代致敬!期待观众能在剧场中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思考和平的珍贵与生命的价值。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28年始终攀爬,今朝再现仍旧深掘

自1997年首排至今,查明哲四度执导该剧,每一次都如攀越“存在”的峭壁。

舞台设计上,他创新注解“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的双层空间结构,以粗粝纱幕和光影流动实现哲学意象的视觉转化。这一处理不仅强化了戏剧张力,更将萨特笔下的“境遇”升华为具象化的存在主义隐喻。这是该剧28年来首次提出的舞台结构新解,不仅体现在追求戏剧表达上,最直观的舞台美术也全面焕新。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不可复制的舞台群像:角色和自我的撕裂与重生

萨特笔下的九个人物,各有血肉各有风采,完全超脱出正派反派、善良邪恶、勇敢懦弱的两极标签,在查明哲导演严苛的要求下以不可复制的精彩群像大放异彩。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饰演的吕茜,无疑是本次演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她为这一极具撕裂感的角色付出巨大努力。在一个月的排练中,她以极度职业化和刻苦的态度深入角色内核。她不仅在外形上贴近角色,更在心理层面深度沉浸。导演查明哲要求演员“在舒适中表演不适”,海清通过极强的身体控制与情绪张力,将吕茜的沉默、爆发与最终的超然,演绎得层次分明、撼人心魄。查明哲导演赞誉:“这样的角色对于任何演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海清敢于挑战、敢于行动、敢于抉择,不断攀爬,展现光彩。”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国家话剧院演员邢佳栋饰演的卡诺里,是一位希腊裔战士。他不像他人那样外露情绪,而是以内敛的表演,传递出萨特笔下“存在先于本质”的哲思。最后他和吕茜、昂利在石灰墙上刻下的“V”字,既是对胜利的渴望,也是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诠释。当晚的演出中,邢佳栋呈现了他在舞台和荧幕创作深耕后的绝对实力,磐定的“卡诺里”不仅是阁楼中被捕的抵抗运动队员的核心,也是与观众所连接起的观剧感受上的重要“压舱石”。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新落点:完成了戏剧到剧场的传递与循环

在本次重排的尾声,查明哲导演赋予结局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新落点:当三名游击队员在墙面上奋力刻下象征胜利的“V”字、随即在机枪扫射中倒下之后——舞台的边界被彻底打破。民团团丁猛然冲下观众席,冰冷的舞台射灯如同审讯者的目光一般扫过全场观众。此时,一声凌厉的指令撕裂剧场:“把他们带到阁楼上去!”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这句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此刻不再只属于舞台。它穿越虚构与现实的壁垒,将萨特笔下的酷刑室陡然延伸至整个剧场空间——它成为悬在每一位观众头顶的存在之问。查明哲以这样极具压迫感的间离手法,完成了从“观演”到“共犯”的心理转换,迫使每个人从安全的旁观者,瞬间堕入自我审判的深渊。灯光扫过之处的每一张脸,都仿佛被推入了那座没有退路的阁楼。这不是叙事的终结,而是一场哲学叩问的开始。

《死无葬身之地》剧照。中国网记者 马旷/摄

该剧于9月2日-7日在北京进行首轮演出,并将于11月赴上海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