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赵建中:昆剧电影《邯郸记》,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更新时间:2025-09-05 15:06 浏览量:3
中国首个具备放映8K版电影技术标准的静安区文化馆静·剧场8K映空间开启了“驻映”高清电影的时代。新近上映的8K全景声昆剧电影《邯郸记》,由滕俊杰导演,为传统昆剧艺术呈现出全新的当代表达。
电影通过卢生的入梦与出梦,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与人性贪婪、欲望失控导致的后果进行了深刻反思。卢生的人生追求完全围绕功名利禄展开。入梦前,他是寒门书生,对现实处境充满无奈。梦境中,他的欲望膨胀,为求功名接受妻子崔氏的重金,通过贿试高中状元。卢生一心渴望加官进爵,沉溺于荣华富贵与声色犬马,最终因纵欲过度一病不起。当发现黄粱米饭未熟而一生已过,又经吕洞宾的点化,他才彻底认清了功名利禄的虚幻本质,完成了从沉迷欲望到超脱顿悟的升华。卢生形象在每个阶段的动态变化,都是对世俗人性的映射。它表明了功名利禄、声色犬马、命运起落、都不过是黄粱一梦。
该片将戏曲美学与电影美学完美融合,既拍出昆剧的行腔运调之美,又具有当代电影的语法与逻辑,为传统的昆剧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滕导曾拍过8部戏曲电影。他认为,戏有戏的虚实章法,电影有电影的写实追求,他的创作追求就是将当下最优秀的戏曲剧目、名角表演与电影美学的表现手段相结合,为传统的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他首先将自己融入剧中人物,将视角变成剧中角色的视角,把握到意蕴深厚的戏曲韵味;其次又从中跳出来,将自己的视角变成电影镜头,用镜头的语言与思维进行观察与思考;最后再变成电影院观众的一双眼睛,琢磨如何使观众在电影的叙事与视听愉悦中获得享受并沉浸其中。在昆剧电影《邯郸记》中,滕导对原剧重要的场景、台词、唱腔等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昆剧艺术原有的韵味和魅力,做到追根溯源、原汁原味、传承守正,又用电影的影像叙事手法为昆剧艺术加持,对昆剧艺术进行精彩呈现。
昆剧电影《邯郸记》从多个方面呈现了昆剧艺术的程式之美。该片的主角卢生属于老生行当,饰演者计镇华通过体现老生特点的举手投足、眼神形态、吐字行腔来塑造角色,从贫穷书生到老年高官的不同阶段,都依据行当程式展现出相应的神态,如得意时的骄矜、失意时的惶恐等,尽显昆曲老生塑造人物的魅力。卢生的步态、手势等也都遵循昆曲规范,如开门、骑马、乘船等动作,虽有实景作为背景,演员依然按照昆曲虚拟程式来表演。昆剧表演的节奏讲究快慢有致、疏密相间,片中对卢生入梦后的人生起伏,演员表演都按照昆剧的节奏程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张弛有度。
8K超高清分辨率是目前清晰度的天花板,能纤毫毕现地呈现昆剧舞台的细节。从水袖翻转的弧度、指法的细腻变化到面部表情——如卢生梦中得意的微醺神态、梦醒后顿悟的眼神转变;再到服饰纹样——如官袍的刺绣、头面的珠光质感;与场景道具——如实景中道观的木构纹理、黄粱饭的蒸汽……这些曾在舞台远距离观看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通过高新技术的清晰呈现,就让观众直观感知了昆曲以形传神的美学追求。在听觉上,音响的空间定位更精准、更有空间包围感的全景声技术能还原昆曲的声腔与配乐,如演唱者的气息控制、咬字归韵,以及笛、箫、笙等乐器的音色层次,甚至连环境音效都能精确呈现,从而使昆剧声腔传情的艺术特质能被观众完整感知,避免了传统音频中由于声音混叠导致的韵味流失。更难得的是,全景声可声音的空间感可以引导情绪。
昆剧电影《邯郸记》通过引入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使昆剧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焕新呈现,从而实现昆剧这一传统艺术精准触达核心受众、有效破圈吸引新群体的双重突破,进一步扩大昆剧艺术的社会影响。
栏目编辑:蔡瑾 文字编辑: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