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革命公墓中的艺术墓碑——许杏虎和朱颖的纪念碑
更新时间:2025-08-26 14:16 浏览量:2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隅,藏着一块不太起眼的碑。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眼看到它,也没人会在风里坐很久——不过,它就是在那里,根本没有一丝矫揉造作地保持沉默。碑面上,两位年轻名字并列。许杏虎,朱颖。这里不是普通的石头雕刻场地,是他们的叙述空间。说是纪念碑,其实也是个问号,因为它的存在,打破了很多人的认知。英烈纪念不一定要宏伟,内心的痛楚往往极静,也极深。
许杏虎出生在1968年的江苏丹阳,后来去了《光明日报》做编辑。他以一种反复推敲的态度对待新闻未必高于常人,南斯拉夫是他的驻外地。朱颖也是编辑。两人的生活交错在《光明日报》的走廊里。偶尔回头想,不知他们在编辑部厕所里有没有聊过梦想?资料显示,他们出国前并没有留下过什么悲悯或预警,只是简单地收拾行李,将日常细节留在家门口。1999年5月8日凌晨,那场充满争议的大使馆轰炸让一切变得支离破碎。他们遇难时年仅31岁,生活突然戛然暂停。事实已经摆在那里,全球的舆论风向迅速变化。当天的新闻,信息权威——新华网、英国BBC都同步报道了同一时间线,没什么空穴来风。
纪念碑的石材用的是印度红。不是国内主流石材,这种材质熨烫过岁月,颜色灼眼。碑顶压着滴血的白鸽,白鸽已不是纯白,标志着和平曾经流血的体验。朱颖曾留下“不要让和平蒙上鲜血”这样的话,因为她作为前线采访者,亲历许多战火,时常留言在采访本——不过这类细枝末节保存下来的很少,一些采访录音也早已被存档。主碑上有长城图案。印度红盖板上的稿纸摞成一叠,静静地放着。极易让人联想到夜深时,编辑部只有纸张沙沙作响。两只鸽子并排站着,看起来很安静。也不会掉眼泪。这种静静,跟烈士的奋斗精神并不矛盾,反倒更实诚。和平为核心,流血为底色。这不是假象,不是装饰性的情感。
纪念碑于2000年5月8日落成,恰好是两位烈士遇难一周年。不是每个人都关注这个日子,有些人甚至对大使馆事件已然陌生。实际情况是,国内外的记者们用沉默纪念他们——但是,这种沉默也许根本没有波澜。哪里有精神支柱,哪里有对英雄的敬仰?大部分时间,人们路过此碑,并没有驻足。纪念碑的命运,就像两位烈士的姓名,有些仓促,有些孤独,但始终在那里。一年只有极少的祭奠者。不是每一个纪念,都能长久被记住。突然间,这块石碑好像把世界缩得很小,也把世界拉得很大。事情的原委,各种官方材料都在网络上找得到。大量史料交叉证明,他们的遇难信息真实无误,没有造假的迹象。
艺术感,这种设计上彰显出来的,是纪念碑的烟火气。上海福寿园艺术创作室周贝贝、王松引两人联手设计,杨艺公司制作。这种合作并没有太多花俏,加工流程只是标准工艺,甚至现场的工人并不知道两位烈士具体事迹。设计师采访时曾坦言,鸽子和长城,其实并不想过于具象,但要面对评审意见,结果只能这样。这一点,说不上神来之笔,也无法批评。实际艺术层面,纪念碑是一种集体表达,最终落脚于平凡之处。大家觉得,烈士的伟大,或许只体现在这些雕刻的边角。也有可能根本不需要太多诠释。
编者曾经怀疑这样的纪念方式会不会有点形式主义,如果烈士故事中断,那碑的意义能剩下多少?另一方面也有不同观点:纪念碑只要存在一天,就有人会记得英烈。网络上有人分析,烈士精神不必被神化,生活本来就切割得很细碎。许杏虎和朱颖的家人现今还保持沉默,纪念日并未发表感言。两人的同事曾在论坛贴出采访手稿,说他们出国前无比平常,几乎看不出任何悲剧气息。
烈士的青春,许多版本。曾有人在社交平台发起讨论:英雄是否都应该有纪念碑?有网友觉得,“有碑,也许更难被忘记。”有人反驳:“只有碑,英雄难免更孤独。”讨论并没有结果。事实上,八宝山的很多墓碑都很安静,一年也没几个人来。烈士碑也一样,依旧和环境融为一体。整个上海艺术团队并没有预料过这个效果,没人能想通为什么碑上鸽子会这么受关注。总之,这种设计已成事实,争议也就止于此。
印象中,许杏虎那年去南斯拉夫,任务其实很常规,每天联络驻外人员,发送新闻材料。朱颖偶尔参与内刊编辑,工作量并不大。两人的生活很简单,周末会一起泡咖啡,有时争吵,更多时候小心翼翼地瞒着领导,怕工作出纰漏。炸弹爆炸时,他们或许还没反应过来。后来的新闻内容里,他们的名字出现频率高,但很快被刷下来。烈士的牺牲,被官方平台持续更新,可读的人越来越少。
再说纪念碑,设计人员本身并不太倾向于突出某一细节。稿纸象征新闻人的身份,鸽子象征和平,使雕塑更真实。现场实地勘察照片曝光过几组,数据来自福寿园2020年年报,访客日均不超过3人。这种冷清,令人感叹。有时也觉得,烈士的精神需要更多载体。碑身的长城图案线条粗犷,跟普通纪念碑相比毫无拘谨。有评论说,这种艺术表达太过松散,但也有专家表示,相比传统英雄墓,“非主流风格更能引发大众共鸣。”这种评价有些片面。
整个纪念碑,没有放置任何装饰性花束,只在每年特定纪念日才由社工临时布置。旁观来看,这块印度红花岗岩的纪念碑,象征烈士青春,总体上并不是特别复杂结构。和平、流血,两种颜色始终夹杂。设计师反馈,“做个鸽子滴血其实也很难控制比例。”有时看起来有点血腥,但也没有什么违规。
许杏虎和朱颖两人的故事,除了官方纪念,还有很多未公开的细节。这其中涉及新闻采编、外交、家属沟通等多层面,互联网上能查到的资料大都零散。烈士的信念体现在每日流程之中,没太多宏大叙述,也没有电视剧那种煽情情节。碑上的鸽子,有时被拍出了不同角度,网友评论说,鸽子眼神太平和,也有人说滴血的鸽子诠释不够完整。有一阵子,纪念碑图片被二次传播,部分内容配有错乱的六字标题。纪念,也许就是这样随时出错。
纪念碑前,有些访客选择停留几分钟。问了几位旅游观众,他们不知道许杏虎是谁。官方门票系统显示,该区域日均参观人数极少,每年高峰在烈士纪念日。这里的数字透明,没有掩盖。烈士的名字隐藏在石碑下,每一年都有人翻检访客留言。大多数留言只有简单的“敬仰,感恩”字样,也有个别表达不清楚。纪念碑上的长城,有人表示线条粗粝,盖板造型不够协调。这些反馈没有影响纪念的意义。
从多个社交平台的公开信息来看,许杏虎和朱颖的事迹,在年轻人群体中的讨论度越来越低。烈士纪念方式,却越来越多元化。纪念碑不是纪念唯一的途径,精神支柱可以是石碑,也可以是网络专题。现实层面,烈士的牺牲并未被刻意放大,更多是历史事实被冷静记录。人们对和平的期待,很难通过一块石碑实现,但也正因为如此,纪念碑才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符号。
同样,不少网友质疑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是否过于哀伤,有人认为,滴血的鸽子让人产生不安。可反过来看,没有血的和平也未必真实。设计初稿多次修改,最终确认由上海杨艺公司完成制作,这个过程持续几个月。艺术表达仍然是主导。碑身材料的选择,参考了国外烈士墓的标准。设计团队坚持印度红石,象征烈士热血,但实际效果并不统一。到底是象征还是现实?没人能给确定答案。
许杏虎、朱颖的纪念碑,既是个人记忆也是国家情感的载体。偶尔觉得,烈士也许更想被轻描淡写地纪念。两人曾在媒体发表过联合署名的文章,流传度并不高。家属从未公开回应,社会舆论也持续低温。这种关于烈士、记忆、雕塑的反复推敲,反倒让人产生新的疑惑。纪念碑是静物,烈士的精神却总在流动。有人说,纪念方式需要不断调整,也有人坚信只有石碑才能承载重量。前后说法矛盾,观点不一,没人能统一。
八宝山那块印度红石碑,没太多环境修饰,只是安静地存在。它见证故事,也见证着时间。烈士许杏虎和朱颖短暂的人生,总是被碑文覆盖,有时也被遗忘。纪念、敬仰、和平这些词,被反复讨论又归于平静。现实生活里,人们其实很难做到无畏无惧,勇往直前——但烈士的故事以及那滴血的鸽子,可能更像是一种不断延续的提醒。碑上的每一道刻痕,有时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现在。
纪念的价值,在于每一次不经意的回望。也许英雄的精神不会消失,也许本来就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