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一年延时课,我发现:延时和不延时的差距,不止一星半点
更新时间:2025-09-06 11:20 浏览量:1
文|凝妈悟语
中小学推出延时服务,已经持续好几年!
这曾是对无数家庭“接娃难”痛点的回应:孩子们放学太早,家长还没下班,没法接孩子。
但随着实施的深入,争议又接踵而来。
有家长抱怨:延时课压缩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天天窝在教室里可不行!
有家长质疑:居然还有学校收费,太不合理!
但也有家长表示,孩子上延时,反倒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不仅自己不用着急下班接孩子了,孩子还收获了很多好处。
作为一名新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在孩子完整经历一年的延时服务之后,我发现:延时和不延时,真的不一样。
延时课其实不是普遍认为的“补课”,而有很多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社团课、选修课。
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击剑等运动类,有舞蹈、音乐、美术、彩泥等艺术类,也有文学鉴赏、硬笔书法、奥数、编程等学习类,几十种选择,孩子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这种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常学科学习带来的疲劳感,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和审美素养。
我家孩子选的是课本建模、足球和硬笔书法。
课本建模,是让孩子亲手用彩泥以及配套模型创建一个课文场景,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年学了20次课程,由以前的不爱动手变得特别爱动手。自己没事就在家里用彩泥制作一些卡通,演绎场景故事。
足球运动,让孩子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能够充分享受阳光下的奔跑。
周中上两次课,周末上两次课,每次1.5小时。频次很高,足以放松身心。
这一年下来,孩子很少缺席足球课,身体变得强壮,毅力耐力更是突飞猛进。由以前的懒散松垮,变得活力四射,进步肉眼可见。
硬笔书法,省去了到外面报班的费用,孩子学到了很多书写技巧,越来越爱写字,写得也越来越好,给语文学习提供了很多助力。
孩子主动表示,下一学期继续报硬笔书法。
大家都以为早放学,孩子能多一些户外运动、自由玩耍时间。
但是有多少家长能早接孩子呢?有多少家长能陪孩子高质量地进行这些活动呢?
大部分还是老人接,或者被托管班接走写作业,活动的设想都是空想。
延时课,社团或选修,是全校不同班级的孩子,因为共同的兴趣集中到一起学习。这一形式打破了班级界限,让孩子接触更多同龄人和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大了社交圈。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的。
这种非正式社交环境,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孩子社交技能、情绪识别与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家庭和常规课堂难以替代的。
的确,孩子在建模课、足球课、硬笔书法上交到了很多其他班级的孩子,是友谊的很好补充。
有时候在路上走着,就能碰到熟悉的朋友,他们笑着打招呼,短暂玩一会儿,或者一起进入教学楼,整个精神状态都是喜悦的。
这样轻度、自然、基于兴趣的社交,反而比刻意安排的“玩伴约会”更健康持久。
如果孩子不上延时课,放学就接回家,那很可能会限制了孩子的社交圈,孩子得到新的朋友就很不容易。
毕竟,在家里和班级里就是固定的那些人,孩子的社交没有很多施展的机会。
当然,延时课也有留在教室写作业的情况,比如社团课轮空,期末结课,或者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上课时。
这时,老师会集中指导作业、纠错、讲解易错点,这样不仅减少了孩子回家后的作业负担,也降低了家长的辅导压力。
尤其到期末考试,老师会提供“作业辅导+重点突破”的双重支持,对孩子的备考非常关键。
从教育效率角度看,在校完成作业符合“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师专业指导下整合学习与练习,比回家后“孤军奋战”更高效。
经常看到老师在群里说,在延时课上完成了某某作业,讲解了某个知识点,已经批改作业发给了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上延时,家长辅导作业的任务量就会增加,作业本也可能无法及时拿到。
有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回家能进行个性化指导,不让孩子困囿于题海中,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但有多少家长有这个能力和时间呢?
大部分家长都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辅导,例如阅读引导、艺术启蒙或户外探索等。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选择是普遍最优的,关键在于“匹配需求”:
如果孩子社交不足、家庭作业辅导困难,或者对素质课程有浓厚兴趣,延时课是一项高效而可靠的选择。
如果孩子已经有丰富的课外安排、家长给予高质量陪伴的能力强,或者特别需要自由放松时间,则不参加延时课也可能是合理的选择。
教育政策的设计初衷,从来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提供更多选项。
延时课的存在,本质上是对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需求的一种补充。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尽可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光明、健康、全面成长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