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重生 :邹明艺术作品展”今日开幕 | AMNUA现场
更新时间:2025-09-06 22:41 浏览量:1
9月6日,“涅槃重生 :邹明艺术作品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提供学术支持、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承办。此次个展《涅槃重生》,正是对他近年来艺术实践的一次集中呈现。展览汇集了邹明的四个重要系列:“都市水墨”系列、“水乡”系列、“水墨万象”系列以及“大漠胡杨”系列。既是邹明艺术创作的四重路径,也是四种生命形态的演化:从都市的废墟到水乡的肌理,从抽象的实验到胡杨的坚韧,每一幅作品都像经历水与火的淬炼,再度化为新的生命。
展览现场
出席本次展览开幕的校外嘉宾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先生、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林存安先生、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先生、嘉兴市人大副主任曹国良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陆庆龙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玉龙先生、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曹明先生、厦门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赦先生、南京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张玉春先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廖曦先生、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永昌先生、国家一级画师、江苏省文化厅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部原主任汤永炎先生、南京市书画院原院长朱道平先生、合肥亚明艺术馆原馆长陆小和先生、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徐伟、东华大学资深教授吴静芳。
校内嘉宾代表: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冯健亲先生、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先生、南京艺术学院原副院长何晓佑先生、南京艺术学院原副院长詹和平先生、南京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吕斌先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院长章文浩先生、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先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原副院长孙盛银先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教授王浩辉先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连生先生。
以及邀请的艺术家、校友们:冯信群、冉海泉、孙晋云、赵巍、张锡、陶咏、沈春南、崔天剑、汪五年、陆伟、肖青、刘星雄、雷达、潘劲、徐筱蓉、赵红、徐晓扬、李亦文、李保林、梁桂华 、穆焱、吴宣东、练威鹏、胡瑰丽、彭桂富、李亦文、李保林、许建康、赵军、张耀、陆斌。
开幕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致辞
张凌浩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呈现了一场水墨的盛宴,不仅展现了邹明先生近年来的艺术探索,更是一次关于水墨艺术在当代语境下自我革新与精神升华的学术探讨。邹明先生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满足于“再现”的笔墨趣味,而是不断追寻“重构”的可能性。在他的实践中,水墨早已超越了单一的笔墨趣味,成为与工业文明、自然物质、社会记忆展开深度对话的场域。邹明先生的探索,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中国水墨。邹明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长期耕耘于艺术教育的学者。他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深圳大学教授,以及多所学术机构的核心骨干,将个人的艺术探索与教育使命结合在一起。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他的创作更深远的意义:作品不仅仅是个人表达,更是一种教育现场、一种学术范式。他以作品和行动说明艺术不是固守,而是勇于开拓;艺术家必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材料与观念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立场。《涅槃重生》的“涅槃”,并非单一的主题,而是一种多层次的隐喻。它象征着水墨在现代性冲击下的不断焚烧与新生,也象征着艺术家精神的持续锤炼,也是当代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文化姿态。
展览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致辞
张晓凌在展览致辞中指出,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深受85新潮美术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当时水墨运动热烈推进之际,以近乎“去中国化”的创作方式,将中国水墨用于表现西方抽象艺术,为后来水墨的转型埋下伏线。九十年代以后,一批新水墨创作者重新回归中国禅宗哲学,赋予当代水墨以灵魂与文化根基,邹明也是这一转型的重要参与者。本次展览呈现的正是他多年来与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及个体生命深度对话的创作历程。
张晓凌从三个层面阐释“涅槃”的意义:一是在精神与肉体中实现双重重生,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二是以工业符号取代传统山水,构建城市山水图式,反映对社会现实的敏锐判断;三是强调艺术与个体生命的真实联结,邹明将“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融于水墨图像,彰显出艺术的根本仍源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表达。
最后,张晓凌谈及中国当代水墨的国际化,不仅关乎艺术形态的跨界融合,更是中国文化话语权构建的重要路径。将水墨转化为影像、油画、装置等世界性语言,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已成为一代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周京新致辞
周京新在致辞中指出,在当代水墨发展呈现多种类型的背景下,邹明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艺术立场,不将自己归类于某一固定序列,而是坚持以实验与思考推动个人创作。他强调,画家最终仍需通过作品本身来说服自己、他人乃至时代,而邹明正是以其执着信念和持续实践,展现了水墨艺术的当代价值。
周京新特别谈及水墨肌理这一重要议题。他指出,传统中国画经典技法皆源于对自然万物的仿生感悟,与肌理密不可分,然而当下若局限于模仿某种固定肌理形态,实则失去创新意义。邹明在创作中跳出对古人样式的简单参照,转而从现代都市建筑图景中汲取灵感,以其个人语言与水墨材质相融合,注重传承传统水墨的内在品质而非表面形态。这一探索路径,为当代水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实践案例。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陆庆龙致辞
陆庆龙谈到中国水墨画发展时表示,南京艺术学院对水墨艺术的当代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指出,许多艺术家正积极尝试跳出传统框架,打破表象化束缚,赋予水墨新的时代气息。以艺术家邹明为例,陆庆龙称赞其作品充满现代性,将都市与工业意象转化为视觉符号,形成抽象与具象交融的独特风格。邹明在深入传统水墨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生命体验,持续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这种长期而严肃的创作态度令人敬佩。
陆庆龙特别提到,邹明的大尺幅作品不仅气势恢宏,更与作品内在气息高度契合,展现出开阔的艺术胸怀与坚定的探索精神。他认为,邹明几十年如一日地走在创新之路上,其艰辛与执着成就了他在当代水墨领域中的独特面貌,这样的艺术实践尤为难得。
南京艺术学院原副院长何晓佑致辞
何晓佑在致辞中回顾了与艺术家邹明的同窗之谊。他们均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亲历了该校教育改革时期。何晓佑特别提到,邹明在入学前曾师从著名画家朱修立先生接受系统美术训练,具备扎实的绘画根基。毕业后邹明留校任教,始终未曾中断艺术创作;1990年代前往深圳大学工作后,他依然持续探索绘画领域,推动个人风格从传统逐步转向现代表达。
何晓佑认为,邹明对艺术的执着是维持其创作活力的核心,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的终极属性并非技术化生存,而是艺术化生存。”他强调,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更应推动技术的情感化、人性化转型,艺术应融入人的主体结构,成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支撑。在他看来,邹明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将艺术深植于自我的生命结构之中。何晓佑指出,此次展览是邹明第四次来到南京举办个展,其作品展现出显著的进步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
艺术家邹明致辞
邹明向出席嘉宾致以诚挚谢意并分享了多年来的艺术感悟与感恩之情。他特别感谢南京艺术学院及校领导对本次展览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南艺美术馆团队的辛勤筹备,同时对中国国家画院以及张晓凌老师给予的理论指导表示由衷感激。
邹明回顾,这已是他第四次在南京举办个展,南京是他艺术生涯中意义特殊的城市。他自1976年随朱修立老师学习中国画起步,女儿也毕业于南艺,加之众多校友与师友在此,南京于他“有如归家”。从1989年鼓楼公园首次展览,到2003年于江苏省美术馆、2015年于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再到此次南艺美术馆的展览,邹明感谢张凌浩院长推动促成,让新作得以呈现。
今年70岁的邹明,人生经历跨越安徽、无锡与深圳。他谈到,早年在安徽的生活磨砺、无锡的求学工作滋养,以及自1990年起在深圳大学的执教与创作,都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道路。在创作生涯中,他不断体悟艺术为生命带来的价值,并特别感恩诸位老师的教导——不仅传授技法,更传递出对艺术始终如一的虔诚与热爱。邹明表示,是这一切帮助与交流,塑造了他今天的艺术面貌。
邹明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作品,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接受捐赠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冯健亲宣布展览开幕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主持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三展厅展出,
展览持续至9月23日,期待您的到来!
校外参观者可预约看展
步骤如下:
1.关注公众号“平安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