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派古琴传人,“最后的王孙艺术家”溥雪斋的书法
更新时间:2025-09-07 07:21 浏览量:2
金陵派古琴传人,“最后的王孙艺术家”溥雪斋,他的书法艺术承载着清代宗室的文化基因与文人雅士的精神气质,与金陵派古琴艺术共同构成了他“诗书画琴”四位一体的艺术世界。
溥雪斋作为道光帝曾孙,自幼浸润于宫廷文化,其书法天然带有皇家审美的庄重感。他早年临习赵孟頫楷书,深得《三门记》的雍容华贵,如《溪堂秋兴》题跋中“秋”字的禾木旁,横画起笔藏锋如宫廷仪轨般严谨,竖画收笔垂露如朝服玉佩般规整。这种“馆阁体”底色在其行书作品中亦有体现,如《节录兰亭序》中“之”字的连笔,虽借鉴米芾的跌宕,却始终保持着中轴线的端正,暗含皇族不可逾越的秩序感。
辛亥革命后,溥雪斋从宗室贵胄沦为布衣文人,书法成为其精神突围的载体。他将赵孟頫的秀润与米芾的跌宕相融合,形成“谨严而潇洒”的独特风貌。如《墨兰图》题跋中“兰”字的草头,以米芾“八面出锋”之法写出,却弱化了米字的凌厉,代之以文人画的含蓄,恰似其从王孙到隐士的身份转换。这种融合在《松风草堂诗稿》中尤为明显:楷书部分保留着宫廷的森严,行书部分则流淌着文人的洒脱,形成“戴着镣铐跳舞”的美学张力。
金陵派古琴强调“音韵相生”,其“吟猱绰注”的指法韵律被溥雪斋转化为书法的线条节奏。如《普庵咒》琴谱题跋中“庵”字的宝盖头,起笔如古琴“散音”般空灵,横画中段如“按音”般沉实,收笔如“泛音”般轻盈,形成“虚-实-虚”的三段式节奏。这种节奏在其行书中更为显著,如《浪淘沙·北戴河》手卷中“淘”字的三点水,第一点如“勾”法短促,第二点如“挑”法绵长,第三点如“抹”法飘逸,暗合古琴“一弦多韵”的演奏逻辑。
溥雪斋将古琴的“虚实相生”理念融入书法章法。其《山水轴》题跋采用“计白当黑”之法,字间距疏密如古琴泛音的虚实交替,如“山”字独占一行,留白如琴曲中的休止符,与紧接的“水”字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律感。这种意境营造在《松石图》题跋中达到极致:“松”字竖笔如古琴岳山般坚挺,“石”字横画如琴面般舒展,整体布局恰似一幅“孤桐倚石”的文人画。
溥雪斋突破宫廷书法的程式化,构建起文人化笔法体系,继承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中锋传统,如《节录韩愈师说》中“师”字的竖画,中锋行笔如古琴弦紧绷,暗含“铁画银钩”的力度。借鉴米芾“刷字”技法,在《梅花三弄》题跋中“弄”字的末笔,侧锋横扫如古琴“滚拂”技法,形成“险峻而不失温润”的独特质感。将古琴“走手音”的虚实变化转化为飞白效果,如《急就章》临本中“章”字的横画,中段枯笔如琴弦摩擦声,边缘润笔如余韵袅袅。
溥雪斋的经历是不是和我们常看的武侠中的主人公的命运相似呢,从一个皇族到平民百姓,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书法、绘画、篆刻及古琴的境界提高的不少。类似明末的八大山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