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乾坤 青春对话非遗匠心
更新时间:2025-09-07 15:16 浏览量:3
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探骊·方寸”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博物馆馆长王自勇先生展开座谈,在“方寸之地”探寻内画艺术的千年文脉与创新活力。
踏入博物馆,一件件内画鼻烟壶让团队成员惊叹不已:不足掌心大的壶身内壁,既有工笔细描的花鸟虫草,也有苍劲有力的书法全篇,“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扑面而来。讲解员介绍,内画艺术需以特制弯笔反向作画,对眼力、手力乃至呼吸的控制都极为严苛,而王自勇先生正是将这项技艺推向新高度的代表人物。
图为内画相关展品
座谈中,王自勇结合四十余年的创作经历,向学子们拆解“匠心密码”。“内画看似是‘慢功夫’,实则离不开对材料、工具的琢磨。”他展示自己改良的金属杆勾毛笔——灵感竟源于冶金行业的线材工艺,“就像冶金要精准把控温度与材质,内画工具的改进,让颜料附着更均匀,这就是传统技艺与工科思维的碰撞。”这番话让冶金专业的学生们频频点头,团队成员李同学感慨:“原来非遗传承也需要‘工匠精神+技术思维’,和我们冶金专业追求‘精准淬炼’的理念不谋而合。”
图为内画工艺品培训室
当被问及“青年如何为非遗注入活力”时,王自勇鼓励大家:“年轻人可以用新视角解构传统,比如用3D建模记录纹样,或结合新媒体讲好内画故事。”现场,团队成员围绕“环保颜料研发”“内画技艺数字化传播”等话题与王自勇深入探讨,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座谈后,团队成员还体验了内画创作。握着纤细的弯笔,尝试在壶内壁勾勒线条,不少人连简单的轮廓都难以完成。“看似简单的一笔,要反复练习才能稳定,这让我明白‘匠心’是千万次的打磨。”团队成员张同学说。王自勇亲自指导,从握笔姿势到运笔节奏,耐心传授技巧,“传承不是复制,是让更多人理解并爱上这门艺术。”
图为负责人在指导如何雕刻内画作品
此次座谈与体验,让“探骊·方寸”团队既感受到内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找到了工科生与非遗传承的连接点。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会继续以专业视角助力非遗创新,让千年技艺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