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丨用画笔架起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更新时间:2025-09-07 14:57 浏览量:1
他早年研习工科,却始终未曾放下笔墨,最终以艺术为志业,走出了一条融贯中西的独特道路;他首创“新宋式”绘画风格,将宋代院体画的精工与文人画的写意相结合,更以自主研发的矿物颜料“曹俊蓝”惊艳国际画坛;他的作品曾获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被新西兰国会正式收藏,并随中国嫦娥五号飞入太空。
他是曹俊,曾被联合国誉为“影响世界的华人艺术家”。
“中国艺术家要勇敢地走出去”,这是曹俊常常提到的,以现代语言诠释中华传统美学,拿着画笔走到世界各国的大学里,走到西方人的教科书、博物馆里,曹俊认为这才是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最好的方式。
我的艺术创作之根,深深地扎在中华文化丰厚的沃土上
“我的家乡是江苏泰州,小时候我家离溱湖不远,每到夏天,水面上全是荷花,让人心旷神怡。”曹俊的声音里,还带着那份水乡特有的温柔。正是这片湖光荷影,成了他日后艺术创作中最深沉的情感底色。
泼彩作品《荷语凝香》被新西兰国会收藏并陈列
在绘画这条路上,曹俊是半路出家。1966年,曹俊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教师,家中收藏了不少名家字帖。从小,他就喜欢拿着毛笔涂涂画画,渐渐对书法入了迷。
但是在大学报考时,为了不违拗父亲的心愿,曹俊考入了山东矿业学院,读的是采矿工程。“大学里我学到了两门‘专业’,”曹俊笑着说,“一是地质矿物,二是遥感地质——站在天上看地球,那种俯瞰的视角,让我对山水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从未觉得理科与艺术相悖,反而这种跨界的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注入了更广阔的视野。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泰山风景区工作。很多人都好奇,一个学采矿的怎么去了文化单位?他却说:“泰山石是贡品,我去那儿,也算专业对口。”笑谈之间,是他对命运的从容接纳。在泰山,他无数次登上石阶,观摩两千多处石刻,用大毛笔蘸水在寒风中练字。
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却也仿佛一堵墙挡在他面前,于是他决定“走出去”。
中国文化十分伟大,我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
陈伟生教授给曹俊讲艺用解剖学
1999年,已经工作十年的曹俊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在陈伟生教授的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解剖、透视,大量临摹宋画,尤其被两宋院体画的精致与气韵深深吸引。之后,他的作品《金衔鹤全生》入选全国花鸟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那是他艺术生涯的第一次高光时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却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冲击。“我去故宫、美术馆看展,感到一种可怕的震撼。古人已经把写意推到极致,我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因此他另辟蹊径,2002年,他带着困惑与期待飞往新西兰。
但在海外的生活无疑让他“雪上加霜”。画无人问津,工作找不到,曹俊只能去建筑工地搬砖。“但我每天仍喷发胶、穿整齐,告诉自己不会永远这样。”命运不会亏待一个做好准备的人。工地主人——一位新西兰功勋音乐家对曹俊感到好奇并看了他的画作后,大为震动,当即决定将他的作品投影于自己的音乐会舞台上方。
一夜之间,曹俊在新西兰声名鹊起。之后,他的画作甚至进入新西兰国会悬挂。他说那段日子“不是在表达,而是在抒发”。
新西兰的海给了曹俊别样的感觉,他开始尝试创造一种颜色,在材料上大胆突破,从中国传统矿物质颜料中获得灵感,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色彩符号——“曹俊蓝”。“西方人总觉得蓝色代表忧郁,但我用的蓝,来自青金石,它既深邃又明亮,是一种有希望的蓝。”
“曹俊蓝”
此后,曹俊的画作主色调变成了一种既深沉又明亮、既静谧又热烈的蓝色,也代表着东方审美体系的明媚、向上、积极、大气。2020年,他的《潮》等作品入选纽约纳苏郡博物馆蓝色主题展,他的名字与马蒂斯、毕加索并列在海报上,而且是中文汉字。面对主办方的夸赞,曹俊坦言:“中国文化浩荡5000年,是非常伟大的存在,我充其量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
纽约纳苏郡博物馆蓝色主题展
期待更多中国艺术家“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随着曹俊在西方生活多年,他对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也认识得越来越深刻,这也使得他开始思考如何在内敛优雅的宋画的基础上,用西方熟悉的绘画语言来诠释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探索成为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又一挑战。
2013年,他在卢浮宫国际美术展上一举拿下金奖和评委奖。作品《寻梦空间》更被中国探月工程选中,随嫦娥五号试验器绕月飞行。他说那是他“最骄傲的时刻之一”,不是因为个人荣誉,而是“中国画上了太空”。
《寻梦空间》全卷长达6米
《寻梦空间》局部
但曹俊也时常面对一些批评,甚至是不友好的内容。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法国艺术家对他画作提出了歧视性的评价,曹俊十分生气,他认为一些国外艺术家对中国艺术家当下做的事了解并不多,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学古人学得很好,但创新不够。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解中国画
曹俊教授在中国传媒大学讲座现场
“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世界看到一个崭新的形式”。
于是,曹俊运用自己曾经学过的矿物知识,对颜料和用纸都进行了大胆地尝试。经过一番艰辛的摸索与试验,曹俊将宋代山水花鸟画法融合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运用新的绘画材料,画出了让西方人读得懂的中国画。
曹俊分享《春消息》,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
曹俊将这种绘画形式命名为“新宋式”,被美国波士顿学院设立为专项研究课题,并出版多部学术专著。此后,从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展望论坛到央视《开讲啦》,他多次登上世界级学术与艺术讲台,向全球学者与观众诠释中国美学的现代表达。
新宋式系列局部
曹俊说“我想是因为我画的是中国画,而且画的是融入了世界语言的这种中国化形式,所以这个世界才需要我,只有这样我才能够走出去,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去。”他也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中国艺术家“走出去”,肩负起文化交流的使命。关注全人类的关怀,成为一个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家。
作品欣赏
《永恒》
《空间24号-无际》
《星河》
抽象“宇宙”系列1
抽象“宇宙”系列2
(来源:华人头条)
艺术家简介
曹俊,著名旅美艺术家、纽约拿苏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工作室导师。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时代艺术创新奖”、日本国际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国际前卫艺术领袖奖”、纽约杰出艺术家奖、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学院、费尔费尔德大学、罗切斯特工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举办中国艺术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