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30年演唱会在即,让我们重新认识30年前的小号小柯
更新时间:2025-09-07 22:02 浏览量:3
▲小柯首张同名专辑“金旋律”发行首版
这几天刷朋友圈和视频号,经常会看到小柯老师的大脸视频,一遍遍地提醒我们10月18日他的“小柯30年·来把你唱给我听演唱会”越来越近了,也一遍遍地警醒我们,减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
而关于减肥,小柯老师总结的经验就是一个字——饿!
数学没有太大问题的人,都能简单算出这次三十年的演唱会,纪年的源头是1995年。这一年,小柯制作完成了自己作为歌手的首张个人专辑。不过,虽然版号申请是在1995年年底,但专辑实际发行时,已经是1996年初了,这张就叫《小柯》的小柯专辑,也是“红星生产社”历史上的第五张专辑,CD编号为RS5-CD。
这张专辑我也是在1996年买的,当时内地的CD发行,要比磁带略晚三到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也是先买的磁带再买的CD。具体哪家店买的已经忘了,但价格记得很清楚,是70元。
当时内地发行的CD,基本定价都在55元,有极少部分卖38元,而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摩登天空”把价格正式打到统一38元后,内地CD的市售价才一步步往下探,直到新世纪初开始纷纷跌到二十元以内。
小柯的这张专辑的CD之所以卖得特别贵,还是因为和发行商有关。“红星生产社”最早的一批出品中,首张郑钧的专辑是“音乐家音像”合作发行的,《红星壹号》的合辑、骅梓的《不要匆忙》专辑,以及希莉娜依、“眼镜蛇”乐队的同名专辑和“天堂”乐队的《人之初》,都是“中唱广州”发行的,许巍的《在别处》则是“美卡音像”发行的,而田震和小柯的同名专辑,又是由“金旋律”发行的。
“金旋律”的前生是“彩翎音像”,后世是更为人所知的“金典音像”,因为在公司的运营中,经常搞出点调皮的事,以至于换了几次Logo。其中“金旋律”存世的时间不长,大概就在1995到1996间。
像田震的同名专辑,首版封面上的镭射贴纸,Logo就是“金旋律”,之后加印的版本,因为发行公司的易名,从而都换成了“金典音像”。这个细节也成了区分版本的标志,而如今“金旋律”标的田震同名专辑,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已经不菲了。
▲小柯首张同名专辑封面上的“金旋律”镭射贴纸
幸好买的早,所以我手上的田震和小柯专辑,都是在当时发行后第一时间入手的,也都是“金旋律”的版本。不过,“金旋律”和之后早期的“金典音像”版本,之所以在售价上名列当时内地CD的第一档,有人说主要是因为它用了香港那条09XX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也是当年“红星生产社”在香港地区合作伙伴“正东唱片”的常用线,在碟圈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不过,我觉得定价70元只是因为用了09XX线,还是有些说不通,因为九十年代初、中期,其实内地绝大部分发行商都还没有自己的CD印制线,包括“中唱上海”、“美卡音像”等发行大厂,最早的CD其实也都是在海外压碟的,甚至有些用的也是09XX线,所以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可能就是因为“金旋律”或“金典音像”单纯想把利润抬高吧。
▲小柯首张同名专辑首版的压碟,是09XX线
这次“小柯30年·来把你唱给我听演唱会”,还有一个附加宣传语,就是“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首歌,原来都是小柯”,而海报上也列出了《北京欢迎你》、《最熟悉的陌生人》、《遥望》、《归去来》、《因为爱情》、《稳稳的幸福》等小柯的经典作品,但我看了一圈却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首张专辑的歌,一首都没有。
▲小柯30年演唱会海报上没有一首首张专辑里的歌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小柯后来慢慢从歌手转向幕后的原因,因为作为纯粹唱作型歌手的小柯,虽然曾经在“红星生产社”发行了《小柯》和《天色将晚》两张高水准的专辑,但对于大众来讲,人们知道的小柯,始终是那个给别人作词作曲的小柯,以及出现在《将爱情进行到底》等OST主题曲和片尾曲创作栏里的小柯。
其实现在听小柯的首张专辑,无论音乐文本还是旋律,以及编曲的创造力和技术表达能力,依然是很有审美档次的作品,甚至是隽永级别的。但是从万恶的市场角度来讲,这张专辑确实又属于曲高和寡的唱片,普通听众很难会注意到小柯的音乐心思和细节,听不出小柯音乐里的AC格。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作为歌手的小柯有一定的误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在《青春无悔》合辑里唱了《冬季校园》,所以他也被贴上了校园歌手的标签,以至于后来他在推出首张专辑时,还被认为这是“后校园民谣时代最有分量的作品”。
即使是“红星生产社”的官方企划,也在当时的CD侧标上,把小柯称为“全能摇滚天才”,这些错误的标签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听众对小柯音乐的认知。
其实,小柯的首张同名专辑,更像是一张Art Pop专辑,曲风走向上也更偏流行爵士,甚至部分作品的听感也很有百老汇音乐的感觉。放到九十年代中期要么拷贝重金属,要么借鉴台湾地区现代民歌,要么复刻港台流行音乐格式的内地乐坛大环境,小柯在这张专辑里的音乐创造力,不仅是超前的,和同时期内地流行音乐的大部分作品相比,也是别具一格的。
像开场的《随你而来》,就是融合了拉丁节奏的爵士作品;《乌鸦》和《听说今夜要下雨》在弦乐和钢管乐的衬托下,也都有很强的百老汇和早期好莱坞大片的配乐质感。
《问题》则是一首阿卡贝拉作品,多声部的人声也全由小柯完成,我印象中如此复杂人声部分的阿卡贝拉作品,应该也是内地乐坛的第一首。而《算了,去吧》在创作上,倒是接近内地的校园民谣,不过这首歌曲的编曲,也是使用了弗拉门戈元素的吉他演奏,演奏者为孙禄。整首歌曲也是因为有了这种吉他线条,听起来很像那位在台湾地区发展的巴拉奎吉他手Roberto Zayas演奏的作品。
相对前半张编曲上的实验性,专辑的后半张则相对更偏流行。《念来去》用仿古三字诗体加现代长句,营造出一种古今的时空穿越感,合唱团加男中音领唱的人声,也为作品增添了几分岁月的厚重。不过,其实整首作品的旋律气质,依然还是很白衣飘飘年代的气质。
《雨恨云愁》是男女声对唱的作品,遗憾的是专辑曲目的Credits里,并没有标注女歌手是谁,后来小柯在节目里曾经说起来,和他对唱这首歌曲的女声,是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杨洋,不知道后来这姑娘去了何方。
钢琴伴奏的《绿荫春尽》,我常常有种黎小田弹琴、张国荣唱歌的那个哥哥在“华星唱片”时代唱慢歌的感觉。倒是《一枕清霄》我感觉音乐与人声的节拍配合上有点零乱,小柯有些音色的处理也不够从容。而《全曲终》作为专辑最后一首歌,整体制作上也会给人略显告别得匆忙的感觉,整首作品其实可以更拉长,节奏部分也可以用真鼓加定音鼓,鼓机音色放到这首歌里,听感上还是有些薄了,没能体现出最后情绪升华的大气。
整张专辑的乐队,也是以小柯的钢琴(键盘)、张岭的贝司和程进的鼓作为主体,算得上是很爵士的Trio组合。除此之外,也包括了像刘林、刘效松、杨乐这样京摇圈优秀的录音乐手参与。不过受制于当时的录音成本,整体的音乐表达和作品实际可以达到的意图相比,还是单薄了许多,尤其是前半部分,如果可以上大型的弦乐组和铜管乐组,音乐的空间感一定要比现在强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小柯在专辑中也完成了所有词曲和编曲的工作,而专辑的制作人虽然写的是高晓松,但据说实际上也只是挂名,真正的制作人还是小柯本人。
说起小柯的创作,其实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他真的是词曲兼修的音乐人。因为一般像他这种学院化、技术型,在和声与编曲层面都有很强创造力的音乐人,往往在文字表达上会逊色一些,甚至完全不填词,比如张亚东。
但实际上,小柯既可以写出《乌鸦》这样有深度的作品,也能写出《听说今夜要下雨》这么很白话的作品,还可以写出《念来去》、《一枕清霄》这样很有古典意境的作品。其实像后来,如果把《最熟悉的陌生人》、《相信爱情》和《北京欢迎你》这些作品放到你面前,你也很难相信它们会是出自同一创作人之手。
除此之外,在录《小柯》这张专辑时,小柯的声音还没像现在这么厚实。其实,即使作为一个唱作歌手,小柯都不是一个创作为主、演唱为辅的歌手,他的胸腔共鸣非常好,所以歌声气息和力度都非常饱满,特别适合演唱流行爵士、音乐剧类型的作品。
听完这张专辑,最后也祝小柯老师减肥成功,以及演唱会成功。
▲小柯30年演唱会的另一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