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青岛人|马军:让世界看见中国
更新时间:2025-09-08 07:27 浏览量:1
马军:让世界看见中国
“我在国外进行艺术交流的时候,每当有外国朋友问起我来自哪里,我都会很自豪地说我来自中国青岛,一个以啤酒著称的美丽的海滨城市。”作为从青岛走出去的艺术家,马军每次回青岛如同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近乡情怯,他近年来陆续在国内外参加过众多展览,其中在青岛参加的展览大概有七八次。每次回家乡参展都令马军格外激动,因为这是他艺术之梦启航的地方。
马军
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发现马军特别喜欢画画,便为他联系了四方文化馆。于是,他每周两次,利用晚上时间去学习中国画。青岛和韩国釜山是友好城市,经小学美术老师推荐,他参加过在釜山举办的“中韩少儿美术交流展”。小学这三年的传统书画学习非常重要,让马军浸润了传统艺术的营养,也练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童子功”。
马军初中开始进行系统的美术训练,从南京路坐公交车到延安二路的美术机构上课,主要学习素描和水粉。有一次,他去中山公园写生,画得很着迷。“因为花的结构一层一层的,需要特别聚精会神地观察。等我画完回过神来,才觉察到周围人声鼎沸,游人一边看花,一边围观正在写生的我。我突然发现人群中站着教我们画画的杨老师,原来他也带学生来写生。”马军回忆道,杨老师微笑着看他,满眼都是对学生勤奋学习的赞赏。
中学期间,对马军影响最大的当属于家骧老师。于老师是岛城知名雕塑家,身材高大,谈吐儒雅,家里艺术氛围浓厚,一书一物都让马军心醉神迷。有一天,他翻看于老师书架上的一本小书,感觉里面的文字像音乐一样有一种无法名状的美感。于家骧看到后笑着说:“这本书可以送你,回去好好读,适合反复读,因为它不光和你探讨雕塑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而且还在探讨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这本书是《罗丹艺术论》。
1990年,马军考入青岛六中。那时,学校坐落在观象山的半山腰,他觉得在世界范围内,可能都不会有这么好位置的学校了。从观象山可以俯瞰整个青岛美景,眺望无际的海洋。放学后,他最喜欢的事就是爬上观象山看壮美的落日。后来,马军到北京上大学,再后来考研、工作,回青岛的机会变少了,但每次回来都要到观象山转一转。青岛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美学氛围,给予少年时代的马军深刻而浓烈的影响。
“1994年,我考入中央美院雕塑专业。我们这一届其实是中央美院校尉胡同5号(老校址)入学的最后一届新生。”马军亲历了在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的当代雕塑五人联展,以隋建国为代表的青年雕塑家们,以展览接力的方式,观念性地表达,宣示着中国当代雕塑的在场,他也见证了隋建国、展望、于凡三人工作室的前卫艺术探索……
本科毕业时,马军申请到纽约一家设计学院的建筑专业深造。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继续考取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这期间,他逐渐明确了围绕材料语言展开的当代艺术创作方向。2002年,中央美院刚刚搬迁至新落成的花家地南街8号,马军就在雕塑系大教室演绎了《一个关于车的泥塑行为》作品,这是他开始独立艺术创作的起点。那年,他28岁。
研究生毕业后,马军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在教学之余,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创作了代表性作品《新瓷器系列》,之后陆续推出《瓷车系列》《瓷书系列》《瓷肉系列》《水墨》《心性博物馆》等作品。
命运的齿轮从2005年开启新的转动,马军分别与两家德国画廊和一家美国画廊建立合作关系,在德国、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美国等地举办展览。2009年,马军在美国纽约举办个展,距离1999年他准备赴美留学正好过了10年。
一直以来,马军的作品不断被国内外美术馆、艺术基金会、公司及个人藏家收藏。2011年,37岁的他迎来自己的一个艺术高峰——参加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在马军看来,作为艺术家的幸福,不仅仅是将作品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交付给历史。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作为文化输出的软实力,可以让世界看见中国,也看见青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