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非遗|让琉璃之光点亮视觉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09 08:19 浏览量:1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传统文化考察团走进阳城琉璃博物馆
中国晨报山西阳城消息(本报通讯员/陈来全 马玉)9月8日,秋高气爽,阳城县凤城镇后则腰村的阳城琉璃博物馆迎来了一批专注而热情的访客——中北大学艺术学院《传统文化考察》课程的89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吴闻超,以及武敏、任晓楠、温非三位教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琉璃文化探寻之旅。
此次课程实践聚焦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则腰乔氏琉璃。作为北方琉璃工艺的杰出代表,乔氏琉璃传承至今已六百余年,以其胎体坚致、釉色绚烂、造型灵动著称,尤以“孔雀蓝”“绛紫”等秘釉配方和纯手工烧制技艺享誉业界。馆内陈列从汉代琉璃香炉、明代宫殿瓦当,到现代文房用具与艺术衍生品,既承载着北方建筑美学的厚重历史,也彰显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在展厅中央,一座气势恢宏的琉璃九龙壁吸引了全体师生的目光。讲解员详细介绍道:这座九龙壁完美复刻了传统官式制式,每条龙的神态、鳞片乃至云纹均清晰生动,无一重复,其烧制成功率极低,成品需釉色均匀、拼接严丝合缝,充分体现了乔氏琉璃在大型构件制作上的卓越技艺。同学们仰头凝视,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这句民间艺谚在同学们步入主展厅时变得真切可感。许多学生首次认识到,山西阳城后则腰村与江西景德镇一北一南,分别代表了中国琉璃与陶瓷两大工艺传统的巅峰。一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感叹道:“我原以为琉璃只是建筑的附属装饰,今天才明白其工艺体系与美学高度如此令人震撼!”
通过实物与史料展示,大家深入了解到琉璃制作需经选料、塑形、素烧、釉烧等十余道工序,全凭匠人经验掌握火候、成色,方得一器。学生小张在一件明代琉璃狮兽前驻足良久,激动地说:“这些展品历经数百年仍色泽莹润,真正让我理解了什么叫‘非遗的重量’。”
吴闻超主任在现场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关系:“这些审美逻辑和工匠精神,正是你们从事文化创新设计的根源。”温非老师补充道:“乔氏琉璃不仅是山西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工艺自信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教育必须扎根土地、回应时代。”
考察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拿出画笔记录造型、纹样与色彩,为后续“琉璃纹样提取与现代转译”课程创作积累素材。据悉,学院将围绕本次考察开展专题课题设计,推动非遗元素融入当代设计教育。
这场跨越六百年的琉璃之光,不仅照亮了历史的深邃廊道,更点燃了新一代艺术学子的创作热情与文化初心。
中国晨报融媒体中心编辑部/编辑/关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