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平•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更新时间:2025-09-09 08:31 浏览量:1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王兆平题《破界》
王兆平
1945年生于浙江定海
2001年定居上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书画院画师
重要奖项:
浙江省首屆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奨》 May 中国水彩画大展《银奖》 全国第十屆美展——上海展《艺术獎》
八件作品入选历屆全国美展
发表文论:
《哲学家 艺术家》——《荣宝斋》
《图式批判》——《美术報》
《笔性的墮落》——《书与画》
《在时尚矯情中回望》——《上海美术》
《现代民间美术的存在意义》——《美术》《人民日报》
《墨情碎语》——《美术报》
《隨感二则》——《书与画》
《中国山水画的抽象因素》——《浙江美术界》
王兆平的“艺术破界”不是跳出纸面,而是先沉入纸里——先把自己“逼”进传统最深处,再以“现代构成”与“都市光影”反向突围,形成“积墨+构成+虚静”的三段式革命,为当代江南山水提供了一种“可看、可思、可游”的新样本。
一、积墨破界:从“十分黑”到“一线光”
他提出“画到九分不出效果,壮胆积染到十分才显山露水”,把王蒙“密体”推向极致:层层积墨、层层见笔,黑中留“一线天”高光,使画面出现摄影级“逆光体积”。
自创“拖笔老棘法”:用长锋硬毫左右顺逆拖擦,产生“老棘灿烂”的飞白肌理,既保留书写性,又带出抽象意味,破解了“积墨易板、易闷”的传统难题。
二、构成破界:让“山外山”等于“楼外楼”
代表作《山外有山图》以几何块面分割群峰,近观是层峦叠嶂,远观呈“楼群天际线”——他把上海摩天楼的视觉经验反向植入山水,完成“山水即都市”的意象转换。
戏曲人物系列(《霸王别姬》《霓裳冷箭》)把舞台空间折叠进画面:屏风、帷幕、角色呈“三角稳定”构成,色墨冲撞,比关良更雍容,比高马得更华丽,开创“戏曲构成式写意”。
三、虚静破界:让“都市喧嚣”沉入“水墨归真”
面对上海灯红酒绿,他提出“虚静”创作论——“先放下雕琢,再放下潮流”,以澄明之心与古人对话,以赤子之态为时代立言。
作品《岩上无尘图》《水墨氤氲》以极淡墨+飞白留空,把霓虹、车流、人潮转化为“无尘”山水,为快节奏都市提供一处“可呼吸”的精神洞穴。
四、理论破界:用“笔性哲学”激活传统
发表《笔性的堕落》《在时尚矫情中回望》等文论,提出“线生气,气生动”的笔墨生命观,把“重、变、圆、留”四字法则上升为东方哲学层面的“线条动力学”。
他认为“水墨归真”不是回到古人图式,而是以“归真之心”使用当代视觉经验——“与古人对话,与时代立言”,为传统笔墨的现代转译提供方法论。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