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丨韩天衡:浅谈我的艺术“创新”和“批评”观
更新时间:2025-09-09 11:56 浏览量:1
在艺术的路上,我从大概二十几岁开始就想“变”了,但“变”谈何容易?“变”出来堪称是大师,大不易。但往深处想,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出现变了又变的大家呢?就是我们中国过去的整个艺坛里,一位大家,形成一个面目以后,他就感到是成功了,我凭这个成功的面貌,就可以吃一辈子了,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我在攻艺时,总是有点“叛逆性”,我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变,常变常新。当然,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创新,是突破守旧的必需。但有些朋友往往不知道,新不等于好。搞怪猎奇,离开守正,不叫创新,创新是要讲艺术高度和文化深度的。我的求变创新,私忖要讲三个字:雄、变、韵。
“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雄强、豪迈、博大的气象,艺术作品必须体现“雄”这个艺术特征。二是“变”,变的核心是“创新”。在具体实践中,“变”要强调三个区别:区别于古人、区别于他人、区别于自己的昨天,不断探索前进。诚然,追求“雄”也好,追求“变”也罢,结果好与不好,成与不成,最后要落实到“韵”,要讲风韵、要讲神采,讲时代赋予我们的精神与文化责任,看有没有对心灵的感动。这样才能从技而进乎于道,若到达这个层面,这个创新才叫真的“新”。
韩天衡“学然后知不足”朱文印及书法
对攻艺者而言,始终摆脱不了“批评”二字。学艺之人必须要有批评,离开了批评,特别是离开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不知道错在哪里,也不知道怎么样去改进、进步,走哪条路,解决什么障碍,哪条门是可以进去的,哪个门你必须要关死的,就无法找到一条正确的、属于自己的路。
我学艺八十年了,有一点小成绩,其实多是得益于师辈的批评。记得我十五岁时曾请教上海一位很有名的画家。他看了我的作品,批评之严厉,几乎可以说把我讲的一无是处,但我很认真地听着。我从小这一点好,经得起人家“骂”。而且骂不怕,骂不倒,更不会因为你骂了我,讲我的习作不好,我就放弃学习,撂摊子不干了。那一次,老先生最后的那句话,是非常激烈的。他讲:“一看你的作品,就知道你这个人寿命不长的。”厉害吧!出门以后,我想老先生跟我无冤无仇,为什么那么严厉地批评我呢,无非也是要我进步。好,我更要加倍地努力学习,改正缺点。过了半年,我再拿作品去给他看。老先生已经忘记了半年之前,我曾经去请教过他。他看了我的习作以后讲,你的东西怎么这么好。这个经历让我坚信,正确对待批评非常重要,不要管人家出于什么目的,要学会吸收于己有补的部分。我们讲得极端一点,他往你身上倒粪,你如果是一颗青菜的话,那是最好的肥料。有人严格地批评你,滔滔不绝。你就当他是给我这个空的车油箱里面装汽油,让我可以开得更快。
我一直认为,批评是药,有病之躯不能不吃药。当然,药方开错呢?那个药吃下去不是同样也要出大毛病吗?搞艺术要学点辩证法,择善而取更重要。天地方圆、夏热冬寒、日落月出……什么东西都是辩证法。建议学艺之人,除了埋头去钻研艺术本体之外,还要好好的去读点书,学点辩证法,一辈子受益无穷。
我二十三岁时拿自己的印谱给方去疾先生看,他就讲,你可以“变”了。这一个字振聋发聩,敦促我要推陈出新,真是一字之师。
谢稚柳先生,我二十三岁拜他为师,他也非常看重我。谢稚柳先生从来不跟我谈技巧,他总讲,小韩你要多读书,当然,要读有用之书。我后来才体会到,一本书如果是一个阶梯的话。你读多少本书,消化、吸收,往往就是你能够爬到什么高度,登高才能望远,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文化、学问始终是艺术得“道”之本。
韩天衡(右)与谢稚柳(左)
我还有一个老师,陆维钊先生,他是现代书法教育的奠基人,大书法家。1973年,我到杭州拜见他。室内无他人,他把门关起来,竟开口就说:“你对我写的篆书怎么看?讲真话。”他创新的蜾扁篆书已名满天下,居然还严肃真切地让我对他提缺点。那么我就斗胆地发表了一点我的看法。他竟讲:“我得好好思考。”他是老师,我是学生。他可以那么诚恳,居然不耻下问,要听我的意见。这让我体会到在至高无上的艺术面前,谁都是永远的学生,而批评永远是促艺术不老的神药。
仅举我亲历的几件艺事,但它们告诉我一个道理,知识是没有终点的,批评是自具神力的。我们讲爬山要爬到山顶,在我们形而上的艺术攀登中,所有人都在路上,而且,艺术的山是没有山顶的。孔子讲“登泰山而小天下”,能一览天下的那种气魄、胸怀。杜甫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看,站在高山之巅,所有的山看上去都那么小。
韩天衡 三登泰岳 2015年 3.3cm×3.3cm×4.9cm
后来我曾三登泰山,我感悟到人站在山顶上,天下是小的。但是你自己岂不更渺小,怎能自大。还有人自豪地说:“山登绝顶我为峰。”你登在泰山顶上,就你是峰吗?滑稽啊!如果是身在苍穹北斗上看泰山的话,再高的山就是一个沙粒啊,何况是每一个“我”。人千万不可自大自傲。泰山回来我有所悟地刻了一方“登山小己”的印章自诫自励。
韩天衡 登山小己 2022年 6.8cm x2.9cm× 3.2cm
我深深觉得,从艺之人一定要深刻认真地去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和必要。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沈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