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获批2项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更新时间:2025-09-10 08:56 浏览量:1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湖北美术学院共有2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中国画学院教授肖世孟主持的课题“中华早期文明形态视域下中国色彩起源研究”获批重点项目;绘画学院副教授李若飞主持的课题“‘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艺术批评标识性概念研究”获批一般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别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是我国文化艺术研究领域级别最高、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它资助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通过评审产生),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其核心使命在于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服务国家文化艺术发展大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湖北美术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立足学校学科特色、学科分布,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在艺术学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推动科研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辅导,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研究方法;通过组织多轮专家论证,确保申报书文本的高质量;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集中力量攻关重大、重点等各类科研项目。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湖北美术学院在科研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两项国家级项目的立项,标志着湖北美术学院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
01 中华早期文明形态视域下中国色彩起源研究
课题简介
色彩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是视觉领域最显著的现象,通过色彩观看,色彩塑造了我们生活中的世界秩序、精神情感秩序、视觉审美形象。中国色彩不仅在审美上表现独特,也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塑造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在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中发现,先民很早就利用有形的视觉色彩,理解宇宙世界中抽象的时间、空间、社会等级等概念,先民对色彩的运用,远比语言文字更古老,然而,随着进入读图时代,色彩对今天生活世界的塑造变得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色彩的基因密码亟待解码与转译,以抵御文化同质化侵蚀。因此,对中国色彩起源的研究变得越来迫切。
本课题集中于中国色彩起源问题的探讨,包括三个方面:1、本课题从中华早期文明形态的视角探讨中国色彩的起源,本质上是对“艺术何以中国”这一时代命题的回应。 2、相对于已有研究,本项目从色彩本体的研究出发。中国色彩起源是视觉艺术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此问题解决了,也就解决各个艺术门类色彩理论问题。从彩陶、岩画色彩,到礼仪五色制度,到民间吉祥色彩,色彩起源研究为厘清中国艺术语言演变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 3、中国色彩起源研究不仅是对色彩符号的溯源,更是对中华文明早期思维模式、社会组织及技术能力的系统性解码。其学术价值在于揭示:色彩如何从一个视觉现象升华为文化符号,并成为维系宇宙秩序、社会规范与精神信仰的核心纽带。
课题负责人
肖世孟,博士,湖北美术学院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美术考据。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先秦五色考”(12CF085)。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其中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研究》《装饰》《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研究》等期刊,并有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发。代表作:《先秦色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2016年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色彩史十讲》(中华书局2020年版,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著作外译项目”英文外译原著,2024年第十届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02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艺术批评标识性概念研究
课题简介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艺术批评标识性概念研究”是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中国艺术及批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部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根本途径。课题通过对“自主知识——话语体系”、“艺术批评——史论结合”等研究模式的梳理和分析,系统研究中国艺术批评标识性概念,深化中国艺术批评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为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艺术批评建构提供一些参考。课题主要分为五个研究专题:1、基础理论研究,中国艺术标识性概念的判定与选择;2、历史脉络研究,重点研究中国艺术批评标识性概念的谱系;3、门类艺术批评研究,重点研究造型艺术、映像艺术、设计艺术等门类艺术批评标识概念;4、比较研究,对中西同类标志性概念进行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5、当代建构,基于“两个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概念及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问题。
课题负责人
李若飞,艺术学博士,文艺美学出站博士后,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与美术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子课题“映像艺术及其体系构成”(重大课题子课题等同于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新时期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等课题,先后重点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著《艺术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研究》(2025年)、《艺术学:从单列学科到门类学科》(2022年、2016年),参编《艺术学核心素养》(2020)、《中国艺术通识》(2024年),发表李希凡、仲呈祥、李心峰、长北、彭吉象等系列学术访谈,先后发表40余篇艺术研究论文及美术专题评论文章等。(编 辑:陈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