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江的艺术人生:从北方海隅到中原画坛的“率真”行者
更新时间:2025-09-10 09:21 浏览量:2
李运江,1949年生,辽宁大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原河南省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津贴。
一、海韵与北地铸就的“真”字底色
1949 年 1 月,李运江出生于辽宁大连。少年时代在碧海与礁石间奔跑,海水反复冲刷出的斑驳肌理、潮汐留下的蜿蜒水痕,成为他日后画面里“水痕墨韵”的视觉底色;而北方天风的凛冽与豪放,又赋予其性格中率真、质朴的一面。这种“海岳并骨”的气质,决定了他的艺术走向——既不拘泥于南宗的秀润,也不一味霸悍,而是在刚柔之间寻求“真”的抒发。
二、学院淬炼与“漫画成名”
中州大学工艺美术系的科班训练,为他打下扎实的造型与色彩基础。上世纪 80 年代,他以漫画《信得过》叩开全国美展大门,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成为河南最早在全国崭露头角的漫画家之一。漫画的夸张、敏锐与针砭时弊,让他在“幽默”与“批判”间练就一双洞察时代的眼睛,也为其后来水墨画“得意忘形”的夸张变形埋下伏笔。
三、组织工作与“两栖创作”
历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名誉主任等职,他长期处在美术组织第一线。繁忙的行政事务并未消磨创作热情,反而使其视野更加开阔:
油画方面:坚持外光写生,足迹遍及中原、太行、皖南、云贵,色彩厚重而质朴,强调“写”的快感与“生”的鲜活。
水墨方面:选择大写意花鸟、山水作为情绪出口,以“简淡率真”为宗,追求“逸笔草草”的禅意。他提出“绘画是技进乎道的载体”,把水墨视为内心修炼的“日课”,在笔与墨、水与色的碰撞中体悟人生。
四、“雅拙”美学——李运江的破界标识
1. 造型:摒弃精雕细刻,以“儿童画”般的稚拙线条捕捉对象神髓,强化性格化情态。
2. 笔墨:干笔飞白与湿润泼墨并用,形成“毛、涩、枯、润”多重肌理,于粗率中见生命真实。
3. 色彩:降低饱和度,喜用灰绿、月白、淡赭,偶以朱砂点醒,呈现“淡泊而醇厚”的视觉温度。
4. 章法:随笔而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画面留有大片“呼吸空白”,使“无笔墨处”成为诗意滋生地。
这种“雅拙”风味,既是对传统文人画“生拙”美学的现代诠释,也与当下流行的“甜美工巧”拉开距离,形成鲜明的个人辨识度。
五、国际舞台的“水墨使者”
1999 年瑞中文化协会在日内瓦为其举办首次个人画展,此后二十余年,他连续参加十余届“世界和平书画展”:
《鱼》《听雨图》获国际文化交流奖;
《松鹰图》被巴黎十三区区政府收藏;
《白鹭秋趣图》获加拿大“多伦多国际艺术双年展”优秀奖并被组委会收藏;
作品在芝加哥、日内瓦、巴黎、东京、墨尔本、开罗等地巡回展出,被《世界书画家经典》等几十部辞书收录。
从巴黎到东京,他以“率真”笔墨向世界展示东方水墨的当代表达,成为河南美术界走向国际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六、淡泊人生——“以画修己”
“我越来越厌恶纷繁闹市……无欲无争,每天看看书,画画画,不图结果,只求过程。”李运江把绘画当作一种“内修”,在简淡与雅拙中净化心灵。他的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于平实中见真趣;没有炫目的技法,却于稚拙里透天真。正如倪云林所言“聊以自娱”,他将水墨视为获取“内心永恒安详”的载体,以“一任心性”的态度,终其一生体会水墨带来的无穷乐趣。
从大连海隅到中原画坛,从漫画的犀利到水墨的简淡,李运江以“率真”二字贯穿始终:率真地面对自然,率真地面对笔墨,率真地面对人生。这份“真”,使他的艺术破开时代风潮的藩篱,回归心灵的本源;也使他在“技进乎道”的路上,为当代中国水墨留下一份“淡泊而醇厚、稚拙而天真”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