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10 15:37 浏览量:2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实施教学策略,搞好课堂导入呢?
一、魅力激趣
冰心为梁实秋的生日题字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色香味是花的魅力,才情趣为人的魅力。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是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动力。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
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读不够的书,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一股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他(她)的才思敏捷,雄辩犀利,博古通今,睿智幽默,激情满怀,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学识修养,表现出深厚的专业能力,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树立威望,让学生佩服追随,所以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二、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一个个问题就像一块块小石头,在学生思维的大海里激起一簇簇浪花。在教学中,教师若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设疑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能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习自读课《信客》的时候,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极长,且此文描述的年代和“信客”这一职业与现代生活在实践和空间上的距离很遥远,学生不太感兴趣,即使看完了课文,也可能只是了解了某个情节知道了一点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信客的高尚人格,我没有按部就班,梳理情节,而是以“年轻的信客为何没能坚守一生?”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信客的苦衷,结果自然是学生积极看书思考感悟,地毯式搜索字里行间中信客的难言滋味,由学生们一一为他言说。而后,我又抛出第二颗石子“观照自身,我们身上缺少信客拥有的哪些精神品质?”一阵沉默后,一个学生羞怯地站起来说:“我没有他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学习做作业总是偷工减料,太不应该了。”“我不能像他那样忍辱负重。” “我常常讨价还价,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沾边儿。”“我缺乏坚韧和执著,今后要努力培养。”在学生们的自我批评检讨中,信客的形象立体丰满了起来,文本得到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认识得到了提高。这是设疑激趣的功劳。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