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助文化传承发展乡村行:中传师生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更新时间:2025-09-10 20:28 浏览量:1
本网讯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美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团队于2025年暑期发起“数字艺术助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乡村行”行动计划。该行动以“各美其美传非遗,美美与共兴乡村”为核心理念,依托学校数字艺术专业优势,深入内蒙古兴安盟、北京朝阳区北双桥村、青岛莱西河头店镇等地,通过教育赋能、红色美育、非遗传承三大路径,系统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针对当前乡村普遍存在的“非遗传承断层、美育资源失衡、文化传播乏力”等问题,以资源赋能、文化传承和人才培育为核心目标,构建了“高校专业资源+地方文化需求+在地民众参与”的协同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在内蒙古兴安盟,团队依托农创中心建立了劳动教学教育实践基地,配备高清摄像机、无人机等传媒设备,形成“田间课堂+传媒工坊”双空间教学场景。通过开展劳动体验、技能培训、宣传推广与文化创作四类实践活动,成功培养了一批掌握短视频制作技能的本土人才。实现了实践育人与乡村发展的双向促进。
团队联合北双桥村党支部、青岛市新联会,以“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在北京和青岛两地同步开展“乡村美育大讲堂——开学第一课”。通过三维动画等数字艺术内容,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增强课程感染力。教室的红色歌曲合唱、现场的师生互动等环节极大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项目组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通过“线下讲座+远程连线”的方式,开展以“嵩阳书院与紫砂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沉浸式体验活动。借助VR、数字影像等技术,实现紫砂技艺的跨地域教学与展示,推动非遗从静态保存转向活态传承。团队同步启动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涵盖影像、图片和文本等多类资源,并与范倩雯工作室合作推进文创产品研发,预计2026年3月发布样品。
项目将学校师资与社会专业人士结合,由中传媒特聘讲师陈国伟主讲,突破传统乡村文化支持模式,实现技术与文化、校地与人才、短期实践与长效机制的三重融合。通过动画、VR、无人机等技术手段,降低文化理解与传播门槛;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形成高校、地方、传承人、学生共同参与的生态;通过建设实践基地、资源共享机制和文创开发计划,确保项目成果可持续、可复制。
截至目前,项目已进行开发的《数字非遗校本拓展课程》、《伟大贡献系列》《AI应用的利弊与影响》等红色美育课程,建立涵盖2大类非遗、超200分钟影像和500余张图片的数字资源库,设计制作文创产品30余款,并与多地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项目负责人李海玲老师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数字艺术为桥梁,扎根乡村、服务基层,让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柔软力量”,推动每一个乡村实现“各美其美”,最终达成“美美与共”的振兴愿景。
编辑:王维佳
责任编辑:张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