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蝴蝶的情书——心象互陈艺术展在广州图书馆开幕
更新时间:2025-09-10 19:16 浏览量:1
开幕式现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人们的注意力被不断碎片化,内心世界愈发需要被关注和呵护。为此,由广州图书馆与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广州水墨村美术馆承办的“?给蝴蝶的情书——心象互陈艺术展”9月7日下午在广州图书馆开幕。展览以“蝴蝶”象征蜕变与自由,以“情书”寄托内心柔软,通过水墨、雕塑、装置等多元媒介,构建了一个融合艺术与心理学的“心灵疗愈空间”。
开幕式现场
主持人马志海以幽默开场,称郭青是个“抽象”的人,此次展览是其艺术上的一次“蜕变”。他认为,当代艺术无需惧怕“看不懂”,应以感受和体验为重。
开幕式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广东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创建处二级调研员熊玫,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版权保护中心主任杨丽芳,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编兼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思东,白云区文联主席徐翠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梁江,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莽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文化学者曹其文,南方杂志编委、南方党建智库秘书长吴涛,信息时报编委彭忠民, 广东美术馆文创中心黄少辉,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客座教授梁广寒,文化学者、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时尚设计与展演系系主任周璇璇,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李志东,广东省拍卖业协会秘书长蔡健华,广东省拍卖业协会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主任、华艺国际总裁余锦生,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向仕杰,广州珠江文之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浩,著名主持人马志海,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始人魏湘洋,著名艺术家苏小华、陈炳佳、黄一汉、杜雄伟、郭伟光、朱广贺、梁永标、朱涛、万侧宇、李伟文、卢诗韵、李卓、林江山、唐小平、陈昆仑、邱劲锋、大提琴演奏家严定敏,湖南云箭集团代表周登铭、罗邓林,九三学社广州市青工委副秘书长、电影导演陈志海,以及来自美术界、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朋友们。
开幕式主持人马志海
开幕式上,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思东,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编兼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梁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莽园,参展艺术家郭青先后致辞。
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思东致辞
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思东肯定了郭青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探索。他指出,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老一辈不同,更多是跨界融合的复合艺术。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编兼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致辞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编兼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强调了展览的公益属性和图书馆的公共文化职能。他介绍,郭青长期参与公益项目,此次展览是图书馆与艺术家的深度合作。刘平清表示,图书馆已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滋养心灵的公共场所,本次展览让艺术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梁江致辞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梁江提出“建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词。他高度评价郭青将艺术疗愈引入展览的尝试,认为这紧扣社会现实需求,为艺术界提供了新启发。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钦佩郭青不依赖父辈光环,选择了与大众紧密互动的当代艺术道路。他指出,郭青的艺术建立在与公众充分连接的基础上,尤其在艺术疗愈领域深耕,这种将艺术与社会需求结合的做法值得赞赏。
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莽园致辞
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郭莽园寄语郭青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热爱的艺术道路。他表示,老一辈艺术家希望后代超越自己,郭青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新路,作为父亲感到欣慰和支持。
参展艺术家郭青致辞
参展艺术家郭青对前辈和朋友们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坦言在中国做当代性展览难度颇大,但会尽力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连接。这批作品,源自近几年我的一些思考,关于自我意识的状态。譬如说我这次创作中的一批头像,它们以一种介于具象和非具象之间的形态展示于世。而在美丑之间,五官消失隐匿亦或是强化突出,但这些分裂式的状态并非指人本身,而是指人的内心。这也正是我会将其与心理学相关联的原因。人性总是多样化的。郭青希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当代艺术,让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也能与社会产生共鸣。
展览现场
据介绍,本次展览展示了艺术家郭青创作的雕塑、装置、水墨绘画等一系列复合艺术作品,并联手心理咨询师带你走进心灵疗愈的世界,还有与近五十位少儿(包括部分特需青年)共创的装置作品。整场展览是以艺术为介质,以图书馆为场域,探讨了存在、认知、表达等哲学命题,引导观众思考: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表达自我?如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个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只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这个展览正是为了唤醒人们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和呵护。
展览现场
可以说,“?给蝴蝶的情书——心象互陈艺术展”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览,也是通过艺术与心理学领域的深度跨界实践,构建一个关注当代人心理健康、为观众带来心灵疗愈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是通过艺术的力量,对这个时代精神需求的有力回应。
展览现场
艺术家郭青历时五年完成的这一系列肖像作品,堪称一次深入灵魂的艺术修行,也承载着他对“心与象”关系的深度哲学思考。在这段创作历程中,他选择了远离喧嚣,转向内心深处的探索。“这批画以一种介于具象和非具象之间的形态展示于世。而在美丑之间,五官消失隐匿亦或是强化突出,但这些分裂式的状态并非指人本身,而是指人的内心。这也正是我会将其与心理学相关联的原因。人性总是多样化的。”,郭青的这句话道出了整个展览的哲学根基。这种创作方式本身就是对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艺术本质的回归。
展览现场
这批作品不仅在技法上展现了艺术家精湛的绘画功力,更重要的是每幅作品都承载着深刻的心理洞察。作品中的人物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眼神、姿态、甚至每一处笔触都在与观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当这些作品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解读相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效应,艺术的表现力与心理学的洞察力在此完美融合。
展览现场
“展览期待通过艺术的力量,唤起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推动艺术与心理学的深度融合,为构建更加关注心灵成长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展览的策展人李泽荣如是说。
展览现场
展览突破传统艺术展的局限,打造了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于一体的多维体验空间。此外,还精心设计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域,让观众不仅是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体验者和艺术共创者。
展览现场
比如,展览作品《抱抱我——拥抱问号》装置通过拥抱符号化的抱枕,配合调香师精心调配的香薰,为观众提供视觉、触觉、嗅觉的多重感官疗愈。心理咨询师引用了心理学家Harry Harlow的猴子实验来读解这件作品,探讨人类对触摸的深层需求。在当今这个"皮肤饥渴"的时代,这个装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而又温暖的拥抱体验。而作品《|心声回收计划》则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互动环节。观众可以选择用碎纸机碎掉烦恼,或者带走希望,在这个参与过程中完成自我疗愈。这种设计不仅富有创意,更体现了展览对观众心理需求的深度理解。
展览现场
观众跟随艺术家的脚步,仿佛进入到一个大型的“咨询室”,每个人既是问询者,也是咨询师,通过艺术作品这个中介,进行着无声而又深刻的心灵对话。绘画作品、咨询手记、艺术装置乃至展览的每一个互动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引导观众进入前沉思状态,在艺术与心理的“两种咨询”边缘,获得适宜自身的心智练习。
展览现场
据了解,此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公益展区,呈现郭青带领公益团队多年来的创作成果——《越过山丘》艺术装置。这个区域集中展示了郭青在儿童、青少年以及特需青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成果。
展览现场
通过这些展品,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艺术如何在心理疗愈中发挥作用,如何帮助特需群体通过艺术表达自我、疗愈心灵。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异想花开——心青年公益绘画课程》等公益共创活动,为特需群体提供艺术表达的平台和机会。这些公益活动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更展现了艺术在促进社会包容和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艺术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和理解特需群体的内心世界。
展览现场
“?给蝴蝶的情书——心象互陈艺术展”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它通过艺术创作与心理学理论的有机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次向内探索的契机,倡导人们在高强度、碎片化的信息社会中仍能保持精神的独立与自觉。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