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下的时代故事:国家艺术基金优秀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
更新时间:2025-09-10 20:29 浏览量:2
“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近日在山东美术馆一楼A1展厅,二楼B1、B2、B3展厅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为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参展作品,山东美术馆特别策划了媒体导览活动,由策展部副主任王琛璐作专业讲解,带领观众走进艺术背后的精神世界。
王琛璐介绍,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公益性基金,自2013年12月正式设立以来,始终秉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致力于推动艺术创作繁荣、扶持优秀艺术人才,为国家艺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本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集中展出来自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漆画、书法、篆刻、摄影和工艺美术等类别的135件(组)获得基金资助的优秀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步入A1展厅,首先吸引观众的是刘玉龙的油画《扬帆起航——海丝起点之厦门港码头》。王琛璐谈道:“刘玉龙如今虽在南京发展,但早年曾执教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对福建充满感情。这件作品以厦门港为视觉载体,艺术化地呈现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繁忙景象与磅礴气象。”
不远处,青年画家毕敬虎的水彩作品《丝路琵琶梦》同样以丝路文化为灵感,笔触细腻且融入了对形式语言的当代探索。王琛璐点评道:“两件作品虽题材相近,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个性与表现手法——60后的刘玉龙与80后的毕敬虎,分别从各自的时代经验与生命体验出发,对丝路精神作出了多样而深刻的诠释。”
天水师范大学教师苏丽霞的中国画《敦煌守护者》,以敦煌研究院前后两任院长——常书鸿与樊锦诗为刻画对象。王琛璐解读道:“作品不仅再现了两位‘敦煌守护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奉献,更通过绘画语言传递出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崇高的礼赞与深切的情感共鸣。”
同样扎根传统题材的还有山东潍坊画家王勇的中国画《中华大医》。画面以丰富细腻的笔法构建出一幅立体生动的中医诊疗图景:一位老中医正在专注地施灸,身旁有学生随诊学习;药柜中整齐陈列着各类中草药,一位大夫正在熟练抓药;另有患者正在接受拔罐治疗。此外,《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元素也巧妙融入其中……整体氛围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使观众如临其境,感受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
国家画院艺术家刘大明的《塔吉克人的婚礼》是其探索“意象油画”的典范之作。王琛璐指出,该作品融汇中国画论中的“书写性”于西方油画媒介,弱化对外部造型的机械摹写,更强调笔意挥洒与主观情感的表达,反映了艺术家致力于中西艺术精神融合的长期追求。
展览中还涌现出一批聚焦现实与工业建设的力作。如孙逸文的油画《新铁西》,以沈阳铁西区改造为题材,捕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瞬间。晨曦映照厂房与工地,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艺术家对当代中国工业发展与地域变迁的深刻观察和人文关怀。
整场展览通过不同题材、多样媒介的作品,从历史传统到现实关切,从文化守护到艺术创新,多维度讲述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展示艺术如何介入生活、传承文明并激发思辨。展览既是对国家艺术基金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用视觉语言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窗口,深刻展现了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多元的美学追求、深沉的文化自信与昂扬的精神风貌。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摄影:邢媛 摄像:邢媛 剪辑:邢媛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