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山嘲墨韵:从《山水册》看祝昌的孤介人生与艺术突围

更新时间:2025-09-11 19:15  浏览量:2

祝昌(生卒年不详),字山嘲,号梅屋,安徽广德人(一说桐城或舒城人),久居新安(今歙县一带),晚年客居扬州。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兼具文人学者与画家身份。

明末清初动荡时期,他与许多文人一样选择隐逸,以书画寄托情怀,成为“遗民画家”群体中的一员。 明亡后,祝昌坚守遗民气节,拒绝出仕清廷,专注于艺术创作。

祝昌性情耿介,不随流俗,对艺术创作持纯粹态度。晚年仍延续“性品孤介”的作风。据载扬州盐商携金饼求画,遭其以“砚台溅墨”驱离,并直言:“我的画是给山水立传的,不是给铜臭贴金的。”其作品传世极少,正因拒售画作于权贵,宁赠知音茶友,亦不妥协于金钱。

早期山水画师承新安画派奠基人弘仁(渐江),承袭其冷峭简淡的笔意,如直线勾勒山石、骨力内蕴的造型。中年后突破门派局限,广泛学习“元四家”(黄公望、王蒙等),融合黄公望的披麻皴、倪瓒的折带皴,并吸收王蒙的繁密构图,形成“转益多师”的开放视野。

用笔简练苍劲,喜用干笔皴擦,墨色层次丰富,构图多空灵幽远,营造出寂寥、清冷的意境。继承新安画派传统,但不同于渐江的冷峻严峻,祝昌的山水多一分柔和与生活气息。

祝昌《山水册》纸本设色,21.5×22.2cm

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山水册》1659年(顺治十六年)所作,十二开册页题诗描绘四季景致,如“山雨初含霁”“溪寒雪亦寒”等,赠友人“仁期社兄”

每册独立成章又整体呼应,或群山鹤立,或曲径通幽,突破册页易雷同的局限。同一册中交替使用空勾无皴、雨点皴、披麻皴等,如“绿源路转幽”以几何状崖石显方硬,“寒翠入江烟”以湿笔点染显朦胧。

钤“祝昌”朱文椭圆印,并有清代藏家叶梦龙“风满楼”鉴藏印,1927年张大千题签,足见其珍。

祝昌为新安画派重要代表,虽不如渐江、查士标声名显赫,但祝昌是新安画派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对清初山水画发展有重要贡献。清代书画评论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赞其“山水风格高逸,得倪黄遗意”。

祝昌的艺术生涯与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其作品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个人气节与时代精神的写照。他融合新安画派的冷逸与元人笔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山水语言,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淡泊而深刻的一笔。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