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传统傀儡戏,从市井走出来的艺术瑰宝
更新时间:2025-09-11 19:04 浏览量:2
惺庵居士在《望江南百调》中曾如此描绘扬州的傀儡戏:"扬州好,傀儡戏登场。"这种让扬州人引以为豪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楚汉时期。
唐代时,随着扬州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增多,傀儡戏逐渐成为街头常见的娱乐活动。表演者通常会在路人聚集处搭建简易舞台,而观众大多是普通市民。
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当时淮南节度使杜佑对傀儡戏心生向往,但碍于达官显贵普遍不屑于这种市井艺术,他只能换上便服,微服私访市井,只为一睹"盘铃傀儡戏"的风采。
这种特殊形式的傀儡戏,以钹(即盘铃)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从西域传入中原,可见唐朝时傀儡戏已相当普及,并深受市民阶层喜爱。若达官显贵去观看,则被视为有失体面。
清朝是扬州傀儡戏最鼎盛的时期,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卖力表演的艺人们,有本地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班子。
根据表演形式不同,傀儡戏分为布袋、杖头和水上三种类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布袋傀儡戏
所谓布袋傀儡,就是用手指操控的小型布制木偶,在扬州当地也称作"肩担戏"。由于木偶体积较小,不需要大型舞台,因此艺人只需挑着担子便能四处行走表演。
在福建漳州,这种布袋木偶尤为出名,通过南北方艺人的交流,使得木偶造型和剧目题材更加丰富多彩。
布袋傀儡出现时间较晚,大约清代中叶才在民间流行开来。因其小巧玲珑,这种表演形式特别受到儿童喜爱。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每年正月,总有许多凤阳人来到扬州演出布袋傀儡,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尽欢乐与文化交流。
这些艺人只需一块布便能搭起一个舞台,手上操控的小人偶不过三寸高,却能演绎出锣鼓喧天、念白唱腔的精妙戏码,全由表演者独自完成,其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水上傀儡戏
水上傀儡戏听起来神秘莫测,它通过巧妙的机关在水面上进行表演,在扬州被称作“水嬉之戏”。
《扬州名胜录》中详细描绘了这种艺术形式:“木偶高约二尺,有臂有足,底部平稳,下方装有卯榫,用竹板支撑。设立方形水池注满清水,放入鱼虾和浮萍藻类,以纱障隔开,由幕后操作人员控制木偶在水中游动。”
引入“水”元素后,这种表演能够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据史料记载,经典剧目包括大禹治水、孙悟空大闹天宫、八仙过海以及郑和下西洋等。利用机关与水动力相结合,展示了高度成熟的傀儡艺术。
然而由于操作难度极高,到清朝时期,这种表演形式逐渐失传,如今只能通过历史文献来还原当时的场景。至今,关于如何操作和表演水傀儡仍是中国戏剧界的一大谜团。
杖头傀儡戏
杖头傀儡戏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之一,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漳州布袋木偶和泉州提线木偶并称为中国三大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