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开新境 山水铸风骨——罗建泉画作中艺术风格与时代气韵
更新时间:2025-09-11 17:30 浏览量:1
罗建泉,字少泉,196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别署:金陵少泉、晚红轩主、阳羡散人。南京大学金陵艺术学院教授,中央美院特聘教授,清华美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决策中国智库副理事长,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艺术顾问,香港凤凰新闻首席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大家,一带一路国礼艺术家,中国服贸会国际委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金陵画院院长,中国画院常务理事,金陵画派国画大家张文俊入室弟子,李可染大师再传弟子,其山水画深受李可染、傅抱石、张文俊等大师影响并受教于钱松嵒、亚明、魏紫熙,傅小石等大家,当代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
笔墨开新境 山水铸风骨
罗建泉画作中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时代气韵
在当代中国画坛,金陵画派的传承者不在少数,但能在宗师脉络中开辟出专属艺术天地、让作品自带“辨识度”的大家,当属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可染大师再传弟子罗建泉。他的创作始终秉持“承古开新”之心,无论是山水佳作,还是《西园雅集图卷》《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卷》等经典题材长卷,既非对传统笔墨的简单复刻,也非盲目追逐潮流的标新立异,而是以“融百家之长、铸一己之魂”的智慧,在尺幅间构建独树一帜的艺术世界,每一笔墨都透着旁人难及的独特气韵。
谈及罗建泉作品的“与众不同”,首当其冲的是他对“色彩”的突破性运用。纵观传统山水画,多以水墨为基、浅绛为饰,而罗建泉却将“红”与“墨”的碰撞玩到了极致——他笔下的“红”,不是单薄的亮色,而是带着层次与温度的“生命力符号”。如为党的十八大创作的《中国梦中国红》,画面中的红,既有朱砂的浓烈,又有赭石的厚重,从近景的红叶到远景的红山,层层晕染、渐次铺陈,既保留了李可染“万山红遍”的革命情怀,又注入了新时代的“中国红”文化意象,红得热烈却不张扬,厚重却不压抑,仿佛山河本身在迸发蓬勃生机;再看他的《踏雪寻梅》,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营造冬日雪后静谧,枯笔勾遒劲枝干,淡墨晕染出蓬松清冷的积雪,远处山峦在云雾雪色中若隐若现,添悠远空灵,画中雅士携童子徐行,线条简洁流畅,神态悠然,承继文人画借景抒情内核,又以现代笔墨与构图,让古典雅意契合当代审美。
其次,他的“构图”打破了传统山水“三远法”的固有框架,开创了“宏大叙事与细腻细节共生”的独特章法。传统山水画或重“全景式”的壮阔,或重“局部特写”的雅致,而罗建泉却能在同一幅画中实现“大与小”的完美平衡:他画的山,是“千里江山”的宏大格局,层峦叠嶂如奔涌的浪潮,透着北方山脉的巍峨气势;但山脚下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桥,又是“江南烟雨”的细腻笔触——石阶上的青苔、屋檐下的灯笼、溪水里的碎石,甚至山间云雾的流动轨迹,都刻画得精微入微,仿佛观者既能站在云端俯瞰山河全貌,又能俯身触摸草木温度。就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万山红遍》,远景是连绵起伏、红透天际的群山,近景却是几株挺拔的青松、一条蜿蜒的石阶,宏大的“红色山河”与灵动的“自然细节”相互映衬,既传递出“家国情怀”的厚重,又藏着“亲近自然”的温情,这种“以大见小、以小衬大”的构图智慧,在《西园雅集图卷》《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卷》中同样尽显:前者将文人雅集的闲适、园林景致的雅致融于12米长卷,人物神态、亭台草木皆精细可辨;后者纳深山大壑、楼台人物于一卷,实现“咫尺写千里”的意境,让长卷既有叙事张力,又藏细节韵味。
更难得的是,罗建泉的“笔墨”自带“生命力”,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不是静止的物象,而是“会呼吸、有情绪”的生命体。他的线条,借鉴了魏紫熙的“刚劲”,却又融入了江南的“灵秀”——画山时,线条如刀削斧凿,透着山石的坚硬质感;画水时,线条又似流云舒卷,藏着溪水的柔婉灵动;即便是简单的树干,也以“枯笔与湿笔交替”写就,让树皮显岁月沧桑、新芽带春日鲜活。在《九歌图·云中君》中,他画云雾不用淡墨平涂,而是以“破墨法”让墨色自然晕散,再用细笔勾勒云纹,使云雾仿佛在山间流动;《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卷》里,他以高古游丝描刻画学士神态,或研讨典籍、或漫步交流,姿态潇洒飘逸,将文人的清雅风骨尽显;《西园雅集图卷》中,巨松浓荫用散锋浓墨挥洒,高士衣袂以流畅线条勾勒,笔墨收放自如,浓淡干湿间尽现人物与山水的交融之美。
罗建泉的“承古开新”,更体现在对经典题材的当代演绎。绘《西园雅集图卷》时,他遍览宋元明清名家同题材作品,取法马远“边角之景”、傅抱石人物技法,却融入金陵画派山水特质,邀名家题跋添彩,让千年雅集焕当代生机;作《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卷》,则以唐太宗设文学馆的典故为基,参考阎立本、仇英等历代经典,用长卷叙事重现贤才论道盛景,却以现代审美重构山水与人物的关系。这种“承古”,是对历史文脉、传统技法的敬畏;这种“开新”,是对当代审美的呼应,让经典题材跳出复刻,成为有温度的文化载体。
罗建泉的画作之所以能自成一派,更在于他将“时代精神”刻进笔墨基因。他不满足于画“古人眼中的山水”,而是用传统笔墨绘当代山河情怀——画中的桥梁是城乡通途,村落是脱贫新貌,红叶是绿水青山的底色。这种理念让他的作品既含“古意”厚重,又带“今韵”鲜活,既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珍藏,成为记录时代的瑰宝,又能让观众感受到“山河可亲、家国可依”的共鸣。
纵观画坛,能将传统文脉、个人风格、时代精神完美融合的艺术家寥寥无几,而罗建泉正是凭借对笔墨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让作品成为“可识别、可共鸣、可传世”的经典。他的画,是山河赞歌,是文脉传承,更是艺术家对时代最真诚的回应——这样的风格,独一无二;这样的作品,历久弥新。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