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守护杂技的“一生之约”——访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创编人尹祖军

更新时间:2025-09-12 11:11  浏览量:1

“我这辈子值得骄傲的两件事,一是生在吴桥杂技世家,二是亲眼看着吴桥杂技节从‘走出去’到‘回家来’。”得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在家乡举办的消息,吴桥职教中心杂技艺术学校教练尹祖军感慨万分。

走进吴桥职教中心杂技艺术学校训练大厅,51岁的尹祖军站在一角,目光落在学生的脚上:“脚再绷直些,膝盖别打弯。”

此时,这名男生正站在叠起的3把木椅上,双手举着另一把椅子准备往上叠,他的膝盖微微发抖,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眼看就要滴到道具上。尹祖军快步上前,没碰椅子,只是用掌心轻轻按住了他的腰。

这样的场景,是尹祖军执教生涯里最平常的一幕。从演员到教练,他最清楚“十米高椅”背后藏着多少看不见的细节。“训练用的每一把木椅都要掂量重量、检查木纹。”尹祖军说,太轻了容易晃,太重了学生扛不动,木纹要顺,不然受力的时候容易裂。另外,学生绑在腰上的安全绳,他训练前也要亲自检查。“卡扣要扣到最紧,绳子的磨损不能超过一毫米,这不是规矩,是命。”他说。

训练时,为了让学生突破“8椅叠加”(约13米高)的瓶颈,尹祖军陪着学生在训练大厅待了整整一个月。“站在13米高的椅子上时,好像可以看到大厅的顶灯在晃,但你不能慌,身形要挺拔得像一棵扎根大地的白杨树。”尹祖军这样告诫学生。

作为吴桥杂技世家第四代传人,尹祖军和妻子赵红菊创编的杂技节目《灵性—单车手技》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尹祖军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表演时,12名男孩身穿卡通熊猫装,人手3根做成竹子状的棒槌,骑着单车玩起难度极高的杂耍和多人对传(多人互相抛接手中的物品),一时间,竹棒满场飞,看似繁乱,演员们却没出任何差错。

不一会儿,调皮的熊猫宝宝们垒起人墙,你踩我,我踩他,站了3层高,最底下的熊猫宝宝还骑着独轮车倒着转圈行进。他们人手3根“竹棒”,上下对传的同时还要向对面同样在独轮车上垒了三层的熊猫宝宝们互相抛接“竹棒”。这组高难度的动作令场下观众连连叫好。

“大家不知道的是,那时这组高难动作在排练时险些被放弃。”尹祖军笑着说,这个节目历经两年时间创作,12名男孩全是“90后”,当时最小的只有11岁。难度最高的那组动作叫作三节倒车,几名男孩排练2个多月还没拿下。但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摔得一身伤痕的演员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杂技之乡吴桥’。”尹祖军记得,1993年他出国演出时,在德国的剧场里,有观众问他“你来自哪里”,他说“中国吴桥”,对方却摇了摇头。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吴桥是杂技的故乡。”后来他在国外演出的15年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向别人介绍自己来自“中国杂技之乡吴桥”。

在尹祖军看来,杂技节回家,不只是一个比赛的回归,更是吴桥杂技“根”的回归。“这里的人都懂杂技的苦与甜,只有回到这里,杂技节才更有味道。”他说。

如今,尹祖军看着场馆里的学生,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守护吴桥杂技。而这件事,他还要一直做下去,“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只要吴桥杂技还在,我就永远是那个站在训练馆里的教练。”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