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2025策展与未来|座谈一: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下)

更新时间:2025-09-12 16:23  浏览量:1

2025“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武汉站)暨2024武汉双年展系列学术活动于2025年8月14日至15日,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举办。座谈围绕“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策展与公众美育”“策展与写作”三个主题展开。

座谈一: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于8月14日下午召开,下半场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 湖北美术馆原馆长冀少峰担任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担任学术评议人,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李泽卿担任主持人。

冀少峰

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馆原馆长

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馆原馆长冀少峰以“危机与应对:美术馆与观众的新关系”为题,深刻剖析了后疫情时代美术馆面临的诸多挑战。他指出,当前美术馆面临的最大危机并非来自资金或作品,而是迅猛激增的观众及其引发的系列有关美术馆提供的各项服务。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作品内容,更有种族、性别、身份、宗教、人体等问题,还涵盖了美术馆服务的诸多细节,使美术馆在面对观众舆论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解决这些问题,美术馆应对策略又是怎样的,对此,冀馆长提出了一些建议:美术馆需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完善作品阐释与标签等。他还指出美术馆应以“三高”(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展览、高品质服务)为标准不断提升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多元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

王静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王静在发言中谈到:双年展机制已存在130年历史,在全球化的扩张之下,全球许多城市都在试图发掘自己所传承的文脉、传统,抑或独特的资本、政治格局,这些多元属性在城市/地区舞台上混合、展现。不再将全球和局部作为两个割裂的分类框架,而将其视为内部的经验和视角进行辩证融合,构建本土的自我叙事脉络。中国城市双年展的发展呈现出独有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其诉求既不同于威尼斯-卡塞尔体系的学术自治传统,也区别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双年展的殖民叙事和伤痛叙事,更多呈现出以文旅振兴为效用的“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共创”的混合模式,未来深耕艺术双年展,挖掘文化生产、空间再生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潜能,还需持续探讨艺术对城市和地区空间重构的作用,以双年展为媒介,建立展览以及区域文化之间的深度连结,与在地实践的融合性发展。

杨铁男

江西省美术馆副馆长

江西省美术馆副馆长杨铁男以其馆舍由“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馆”这一特殊历史建筑转型的独特案例,深入剖析了“网红”美术馆的优势与挑战。他指出,建筑本身的历史叙事与美学价值,结合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网红”红利与文旅融合优势。但同时,这也引发了文物保护与功能改造的张力、艺术本体被“打卡”属性冲击、海量客流的管理压力以及专业定位与大众期待的落差等严峻挑战。杨铁男强调,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寻求平衡与融合,需主动引导“网红”效应转化为美育入口,最终实现历史建筑保护、艺术专业发展与社会公众教育的多赢局面。

朱晓兵

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与策展工作室主任

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与策展工作室主任朱晓兵在发言中谈到,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正改变策展领域,从展览形式到观众参与方式,甚至策展人角色都在发生转变。当代观众不再满足被动接受,而是渴望共创。在他参与的多个展览中,尝试融合AI生成、互动装置和小程序,增强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感。作为医科大学中的艺术专业,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与策展工作室致力于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从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汲取灵感,与医学生合作策展,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教学中也引入XR虚拟和多媒介手段,强调批判思维与文化感知。未来,希望美术馆、机构能更多支持学生实践,共同探索数智时代策展的新可能。

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

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李悦昕以“在地的星图”为主题,聚焦城市双年展如何构建群体记忆,提出艺术应助力城市与公众的深度互文。她以武汉双年展实践为例,通过四大维度展开探索。深刻在地的作品《家书计划——驷马桥大饭店》借武汉家庭圆桌与记录老人故事的红册子,邀请观众续写“武汉版家书”,市民留下的数百份菜谱手稿让城市温度在互动中流淌;新媒介运用AR技术打造城市探索游戏,串联黄鹤楼、长江大桥等地标吸引超10万年轻人参与,并提出可以联动成熟游戏IP激活年轻一代的代际文化共鸣;2024 武汉双年展中艺术家创新设计踩贝壳装置唤醒身体记忆,观众通过触觉颠覆传统观展模式,多个作品以德勒兹“收缩-记忆”理论强化感官体验;神经感知维度则以鲁杨《失重·武汉》的视觉失重装置为例,阐述视觉神经如何影响大脑,以此深刻打动观众。她强调,双年展是千万市民身体记忆共绘的星图,每个人都是星群中点亮联结的光点。

王洋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博士王洋在发言中强调了威尼斯双年展作为当代艺术展现“源动力”对现代艺术史书写的重要作用。她以其研究成果《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为基础,通过五组关键词展开论述:早期“洋沙龙与使馆文化”为中国艺术家提供国际展示出口;1993年中国艺术家首次参加威双“光鲜与失语”并存的复杂体验;辨析“权威与含糊”,厘清威双组织架构中开放展、平行展在不同时期的表述,指出需审慎甄别“外围展”的性质;比较不同国际双年展的“机制与发展”;最后在“形态与未来”中呼吁双年展秉持“持续与探究”精神,打破“白盒子”展览模式,构建共创、开放的文化场域,实现展览、景观与公众参与的深度融合。

学术评议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社社长

学术评议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先生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

首先, 王静对双年展历史的梳理极具现实意义。这也让我想起自己曾为政府部门阐释双年展价值的经历。我想引申指出,双年展并非纯粹的学术乌托邦,即便是威尼斯双年展也曾从“世界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其背后常与政治、经济、城市、产业等紧密相连。因此,双年展的价值除了学术本体之外,还应与在地资源结合,为行业与跨行业及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而非简单地从“俯视角度输出”一种悬浮的、精英化的经验。

关于 杨铁男分享的江西省美术馆案例,我认为它成功地从一个在美术界存在感不高的机构,转变为在人民中拥有极高人气的公共空间。美术馆应超越“网红”定位,去深度挖掘江西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现代科技(如赣州稀土产业)上的独特优势。美术馆应扮演孵化器与预言家的角色,去思考如何将这些独有资源转化为文化艺术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强大动能,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打卡地。

李悦昕提出的“在地的星图”这个概念,极具启发性。但在肯定其从个体感受出发的方法论的同时,我也想指出青年策展人需要拓展的宏观视野。以《黑神话:悟空》为例,一个成功的文化IP会被赋予超越自身的使命,需要服务于社会、政府、产业的发展。我想提醒的是,策展需要思考如何论证其获得公共投资的价值,避免陷入自嗨,从而真正推动行业进步。

朱晓兵分享的“医学+艺术”跨界策展视角,是极具前瞻性的发展方向。以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疗愈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为例,这说明在众多艺术院校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依托医科大学的优势学科,打造艺术疗愈等特色专业,将为艺术教育和民生服务开辟出极具潜力的后发优势,为行业带来新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王洋对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回溯,引发了关于国际交流的讲好哪种价值观的终极灵魂追问。这让我想起一场关于是否应引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讨论,当时一位专家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究竟是在‘讲谁的故事’?”

△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李泽卿主持活动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