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2025策展与未来|座谈一: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上)

更新时间:2025-09-12 16:23  浏览量:1

2025“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武汉站)暨2024武汉双年展系列学术活动于2025年8月14日至15日,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举办。座谈围绕“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策展与公众美育”“策展与写作”三个主题展开。

座谈一: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于8月14日下午召开,上半场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彭锋担任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卢甫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卢缓担任学术评议人,武汉美术馆学术活动负责人、青年策展人耿爽担任主持人。

彭锋

本场活动的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本场活动的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彭锋在发言中探讨了美术馆与双年展的演变及当代艺术生态的变革。他指出,美术馆从私人、皇家、宗教收藏逐渐转向开放,早期沙龙展览催生了批评家职业,其核心功能是为公众解读新兴艺术。随着作品形态大型化与观念化,展览空间突破传统美术馆边界,进入公共空间甚至虚拟空间。数字化和AI技术进一步重构了艺术传播,也推动策展逐渐突破实体限制,公众可通过现成作品自由构建展览叙事。彭锋教授援引王尔德的理论,强调批评家在艺术再创造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观念重组推动文明进程,预言未来策展与批评的重要性或将超越艺术家本体创作,成为艺术演进的核心驱动力。

丁书哲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媒体公教部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媒体公教部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丁书哲在发言中指出人类离不开节日,美术馆也需要发明节日吸引更多公众。双年展作为展览重要机制,与节日有千丝万缕联系。从世界上最早的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到刚刚结束的武汉双年展,公众潜意识里面将双年展和节日划上等号。节日具有四个特征:仪式性、共同性、参与性、反常性。作为具备节日特征的展览,双年展一方面对公众发出邀请,一方面也对美术馆日常提出更多要求。以美术馆为主体举行双年展,需要更多的探索才能开拓出更开放的未来。

夏梓

湖北美术馆策展人

湖北美术馆策展人夏梓以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为代表的美术馆及其展览的持续举办,见证和记录了武汉的快速变化,其以多元、流动、混杂的视觉面貌连接与服务着快速变化中的不同社群。城市美术馆及其双/三年展从在地出发,引入当代艺术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实践,其在为越来越多社群服务的同时,也在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自身历史与风格的,动态的、开放的、面向未来的社区(共同体)。对这类流动社区的样本考察,构成了我们对城市发展的具象缩影和未来展望。

尤洋

艺术家、策展人,X 美术馆馆长

艺术家、策展人,X 美术馆馆长尤洋汇报将源自90年代的关系美学相关理论,于当下中国美术馆实践进行了关联。在概念层面梳理了早期关系美学与欧洲大陆20世纪以来的现象学、社会学、后现代哲学等关联学科的上下文关系;理论家通过策展实践所归纳的理论特点和微观政治学意涵;以及中国前卫艺术中的关系美学特质。特别是早期关系美学理论家2008年起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的实践如何初步建立了场域共构的空间特征,延展到当下互联网舆论平台对美术馆的冲击与影响,进而反思美术馆体制改进的可能性。

凌蓝

中国儿童中心儿童电影教育负责人

中国儿童中心儿童电影教育负责人凌蓝指出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始于1989年,从2022年起由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儿童中心、中国电影频道联合主办,是中国规格最高的儿童电影文化交流平台,每年展映来自多个国家的10-30余部儿童影片。影展策展以儿童为中心,围绕儿童认知、心理情感与探索三大需求,构建教育嵌入、儿童赋权和产业桥梁三大策展机制,通过电影课堂、儿童评审、国际论坛等形式,推动儿童深度参与。未来将继续强化儿童主体性,融入科技与生态理念,拓展无边界影展生态,致力于守护儿童初心、培养儿童核心素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与文化自信。影展不仅是观影平台,更是滋养儿童心灵和精神成长的重要土壤。

卢缓

学术评议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卢甫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学术评议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卢甫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卢缓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

彭锋教授开场引领了板块的学术课题,提出了开放的美术馆与观念化的策展,他追溯了展览的发展历程:从佛罗伦萨、卢浮宫、梵蒂冈开启的公共展览模式,到沙龙展览中批评家群体参与推荐的模式,再到如今美术馆愈发开放、展览更趋观念化的时代特征。同时,他还分享了自己策划第 54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实践经验,提及温哥华双年展所采用的开放空间模式,以及意大利私人收藏逐渐向开放空间展示的趋势——这些实践均旨在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在更为开放的展览今天,彭锋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思考:随着全球博物馆藏品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构建虚拟化空间展览?他认为,在此趋势下,每个人都有望成为策展人,而这取决于策展人自身的观念化创造力。他特别指出,未来观念创造的重要性或许会超越实物创造,这一观点为相关领域带来了新的探讨方向。

丁书哲以“来自节日的邀请:双年展与美术馆的开放未来” 为主题,先探讨节日与双年展的关联,指出节日在人类学、社会学层面的共同参与性、仪式性、反常性,与双年展的周期性节日属性相通,且威尼斯双年展有节日溯源。基于 2024 武汉双年展实践,他提出美术馆 “发明节日” 的两种路径:借用与内生,并分析双年展与美术馆的三种合作模式(开放空间、固定空间、现有美术馆举办),以及美术馆作为主体办展的利弊,提及历史双年展多以吸引观众走进美术馆为目标,期待更多创新尝试。

夏梓聚焦“社区共同体视域下的美术馆和双年展”,结合 2024 武汉双年展策展及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三年展等品牌项目经验,提出双年展已成为 “以文化艺术凝聚城市在地生态” 的品牌,相关项目也从场馆品牌逐渐发展为文化社区意义的属性。她通过社区社群研究,强调社区是“生命共同体”,并提出:美术馆与双年展在以新发展链接新观众的过程中,可视为“流动的社区共同体”,且这一共同体具备自身历史与风格,是动态开放、面向未来的。

尤洋从“关系美学视角” 探索策展实践,他对比中外研究,溯源关系美学及双年展等大型展览的特征,分析 90 年代西方在微观政治视角下摆脱供需关系的策展实践,以及八九十年代中国行为艺术在非消费社会中的体制探索。他以唐人画廊、UCCA 的工作经历为案例,讲述画廊与美术馆体制的发展,还提及近十几年互联网艺术平台催生的新展览形式。他强调,策展需避免“上帝视角”,重视观众的动态参与及时间、体感体验,关系美学为理解当下美术馆工作提供了 “从人到空间再到体制”的思路。

凌蓝则分享了“儿童电影展的策展机制研究”,以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为例,提出以“儿童需求为圆心”的策展理念——兼顾儿童发展多维视角,激发认知需求,结合儿童心理学与情感需求探索“桥梁式策展”,并畅想未来儿童可参与策展,探索体验式、无边界的策展生态。她指出儿童电影展是“蓝海经济”,为领域发展提供新方向。

几位老师的演讲已经构成了课题的当下性的发展与动态的价值意义。当下双年展与美术馆领域已呈现高度开放与包容的态势,未来无论是从业者、潜在参与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可能成为创作者,共同推动领域发展。

△武汉美术馆学术活动负责人、青年策展人耿爽主持活动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