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话初心
更新时间:2025-09-12 16:34 浏览量:1
作为一名在文化馆深耕数十载的“老兵”,每当望见年轻同事们朝气蓬勃的脸庞,总忍不住想与他们聊聊时光里的故事——有让我们挺直腰杆的辉煌,也有让我们攥紧拳头的坎坷。我深知,“国家一级文化馆”的牌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代人踩着泥泞、迎着风雨,一步步扛回来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安庆市文化馆,恰似一头憋足劲的“拓荒牛”,浑身是不服输的闯劲。我们认准:要让文化馆在百姓心中有分量,自己必先“争气”。很快,这里成了全城最热闹的文化“宝地”:
话剧《孝顺儿子》一天连演三场,剧场座无虚席,掌声险些掀翻屋顶;
黄梅戏《卷席筒》《泪洒相思地》等开票即空,戏迷早早守在三中礼堂,只为那一句婉转唱腔。
那时的文化馆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安庆城里的第一家舞厅、录像厅、音乐茶座、电子游戏厅,全从这里“冒”出来。每次从市中心那栋老楼里风风火火走出,腰杆挺得笔直,街坊邻里的目光满是羡慕,这份自豪感,如今回想依旧滚烫。
首届宜城灯会,更将热闹推向顶峰。人民路、吴越街整条街彩灯高悬,火树银花映着满城笑脸,连空气里都飘着欢喜。直到现在,老安庆人聊起当年,还会拍着大腿赞叹:“那场面,绝了!盛况空前!”
后来,我们试着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开辟安庆到龙宫洞、小孤山的一日游线路,成了安庆文旅融合的“头一遭”。起初条件有限,租来木船和外地客车,船员、导游、后勤全由馆里人一肩扛;再后来换上能容纳200人的“东客七号”铁船,船上搭起图书室、小卖部,让游客一路有景可赏、有书可读。这条线路办了两个暑期,成了无数人难忘的回忆。
1992年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才叫真正的“万人空巷”。几十辆彩车列队,表演方阵沿街而行,满城百姓挤在路边观看,整座安庆城都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这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如今一提黄梅戏艺术节,大家仍会津津乐道:“头一届的开幕式,才叫精彩热闹!”
在辉煌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憋屈。曾有一段日子,因特殊环境,馆里经费紧张到交不起房租,房东二话不说锁了大门。我们站在门外,心里又酸又涩:身为国家事业单位,却连安稳办公的地方都没有,那种无力感,至今想起来仍心头发堵。
更揪心的是国家三大部门联合视察湖心南路办公场地那次。领导们在拥挤的电瓶车、自行车之间侧身挤过楼道,文化部一位领导当场皱起眉,看完后发了火:“这也叫地市级文化馆?简直开玩笑!比乡镇文化站还差远!在居民楼办公,不怕吵到老百姓?太胡闹了!”
这些话像鞭子抽在心上,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其实我们也有苦衷:晚上排练,乐器声、唱腔声难免吵到邻居,常被报警投诉,每次都得低头赔礼,满心委屈只能默默咽下。
好在,这位领导临走时,看到我们整整齐齐的资料、墙上挂着的活动照片,又宽慰道:“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出这么多成绩,确实不简单!”就是这句话,让我们憋住眼泪、攥紧拳头。或许正是这份“不简单”,让上级看到了我们的努力——没多久,房屋维修款拨了下来;后来市长亲自调研;再往后,我们终于有了像样的场馆,一步步跻身“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
如今,场馆环境优越、设施齐全。站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每个文化馆人都心生感慨。外人难以想象,当年我们在居民楼里挤着办公、排练的窘迫;后来人也未必能体会,看到演出座无虚席、活动万人空巷时,我们心中那份滚烫的激动。
但我想对年轻同事们说:“没有永远不变的文化馆,只有跟着时代前行的文化馆。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味。”(齐文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