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的诞生——中国农耕文化艺术展
更新时间:2025-09-14 10:03 浏览量:2
本期资源小真探,更新弘雅书房中国农耕文化艺术展合集,探寻中华文明农耕文化的发展脉络,聚焦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感受中华文明在稻作文明滋养下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1、PC端访问图书馆主页—>电子数据库—>中文—>50 世界艺术鉴赏库;
·前言·
“民以食为天”,稻作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约一万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便开始尝试对采集而来的普通野生稻予以种植与利用,自此,中华文明迈出了由洞穴迈向旷野的第一步。此后,历经上万年的漫长发展,小小的稻种随人类的迁徙被播撒至世界各处。时至今日,全球水稻种植面积已逾1.25亿公顷,占据地球耕地9%的稻田维系着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生存。稻作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本次展览以“一粒米的诞生”为叙事线索,通过28件(套)历代农耕主题艺术珍品,展现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演进,解读祭祀、节气等农耕文化内涵,呈现"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这些承载着土地记忆的艺术作品,既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
01.万物有灵
农耕信仰与起源
FARMING CULTURE
从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存到商周祭祀重器,本单元通过礼器、画像与农书,展现农耕文明的信仰。河姆渡炭化稻粒与《神农执耒图》,揭示农作物如何从生存需求升华为精神图腾。汉代画像石中的神农形象与明代《天工开物》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呈现中国人"社稷为重"的集体意识。
新石器时代 佚名 河姆渡文化稻秆、稻叶、稻谷
浙江省博物馆
水稻是河姆渡人最主要的栽培作物.经硅酸体分析有籼粳及中间型,经电镜观察还有少许野生稻。水稻遗存主要发现于河姆渡遗址的第四层中,尤其第四层的上部(④A层)堆积最为丰富。
新石器时代 佚名 河姆渡文化稻穗纹盆
高15.9cm,口径30.3cm,底径15cm
浙江省博物馆
敞口,深腹,大平底,上腹置有对称环形耳。腹壁两侧刻划有写意动植物形象,有鱼、水藻、稻穗纹。构图简练。夹碳黑陶。
商代晚期 佚名 大禾人面纹方鼎
通高38.5cm,口长29.8cm,宽23.7cm
约1958-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
湖南博物院
在鼎腹内口沿下,有“大禾”两个字,印两字左右排列,也有说“禾大”。大禾可能是物主的标记,即是做器者的名字。“禾”字如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结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人认为是对祭祀、祈祷谷物丰收的一种纪念。该鼎的人面纹造型生动严肃,十分罕见,以人面作为主体装饰的方鼎仅此一件。
西周 佚名 大盂鼎
鼎高102cm,重153.5kg
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作为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重器,其铭文是解读周人农耕信仰的关键密码。“受民受疆土”的宣告,将土地与劳动力的赏赐升华为天命所授的神圣仪式。“受民受疆土”,指的就是分封。分封制通过“受民受疆土”明确了诸侯与周王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核心作用在于确立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殷商因酗酒丧邦,而周人以“不敢醉”的克己精神躬耕于野,铭文通过正反对比,昭示勤农为立国之本。此鼎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周人将农耕伦理镌刻于青铜的永恒宣言——唯有敬畏天地、力耕不辍,方能“受天有大命”。
东汉 佚名 《神农执耒图》画像石拓片
纸本墨拓 56×105cm
徐州博物馆
此画像石于1956年在江苏铜山出土。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牛首人身,是一位慈爱的神仙。此图描绘神农氏,右手执耒耜(古时耕地用的农具),左手执长尾鸟或凤凰,体现神农为农业始祖。传说当时有丹雀衔九穗禾飞过炎帝头顶,正好掉落了几颗,炎帝将这几颗稻谷拾起来,在合适的季节种在田中等禾苗成熟后又将其分给百姓,并教他们耕种的方法,从此人间有了农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于是人们便称炎帝为“神农”。右刻一月,中有玉免蟾蜍,下刻一药兽,表示神农为医药治病的创始人。这些画面元素揭示了神农的双重身份。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何谓齐民?古代有“编户齐民”的制度,将各户人口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登记,编成户籍。曹魏时代的学者如淳说“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编户齐民不论地位贵贱,均是国家赋役的承担者。
《齐民要术》是为平民而写的,它关心的是如何帮助平民种好田、养好猪、织好布,只有这些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平民方可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齐民要术》开篇自序即引述上古圣王传统:“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将农业视为国家根基,赋予其近乎神圣的政治意义。贾思勰更引用《淮南子》“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重申了农业生产对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儒家政德理念的根基性意义。
明代 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崇祯十年涂绍煃刊本 1637年
宋应星在《乃粒篇》序言中强调:“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将农业起源归于神圣创造。
清代 佚名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
绢本设色 61.8x467.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而祭礼则成为神灵与苍生的传感方式。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神的祭祀起源悠远。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神灵世界自然也与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五谷息息相关。对农神的祭祀影响着天下的农事,祭农神祈丰收是统治者向全社会传达的重农信息。
先农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年间扩建,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地方。根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曾多次前往先农坛参加祭祀典礼。《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就是这样一件描绘他在先农坛祭祀农神活动的纪实性绘画作品。
画卷起始为一片松林,一条御道由右向左延伸。画幅上端有一处殿宇,只画出了台基和部分门窗、墙面,此处应是具服殿。画面再向左出现了众多身着朝服的官员,几十名侍卫围成半圆形,簇拥着缓缓前行的雍正皇帝。乐队队员 身穿红袍静候着皇帝的到来,钟罄鼓瑟齐备。御道拐弯通向一处高台,台上安置桌案、香炉,黄色帐篷里设供案,上置祭器。据《清史稿》记载,祭先农坛“祭品礼数,如社稷礼”,即“羊一,豕一,帛一,豆四,铏、簠、簋各二。”画卷结尾是一片茂密的松柏林和一座坛门。整幅作品构图严谨精确,人物描绘细致生动,敷色明快华丽,堪称清代宫廷绘画的上乘之作。画卷的作者不详。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分上、下两卷,此为上卷,下卷现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上、下两卷分别表现皇帝祭农神和扶犁耕耤田,由此构成皇帝祭祀农神活动的全部内容。
清代 孙家鼐等编 《钦定书经图说》(五十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内府刊石印本
东京艺术大学附属图书馆
《钦定书经图说》之平秩东作图
在古代文献中,“平秩”常与方位词结合,如“东作”“西成”,分别对应春耕与秋收的时序安排。“平秩东作”指依序安排春耕。图中描绘羲仲奉尧帝之命,于东方旸谷观测春分日出、星象(鹑鸟星宿)以指导农事的场景,将农耕活动升华为沟通天地的神圣仪式。
02.岁时耕种
农事体系与美学
FARMING CULTURE
以《耕织图》视觉传统为核心,本单元呈现古人如何用艺术建构农耕时序。南宋楼璹首创的耕织诗画体系,经元代程棨、清代焦秉贞等人不断重构,形成"图像农书"的特殊门类。展品涵盖《春耕草堂图》《高宗御题农具十咏图》册等佳作,细腻描绘了耕种的田园风光以及农具,不仅呈现了古人农事活动的辛劳与智慧,更通过艺术视角展现了农耕文化的独特韵味与美学价值。
清代 陈枚 耕织图册(二十三开)—耕、浸种
绢本设色 26.5cm×29.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由官方出版《佩文斋耕织图》,康熙帝亲自写序作诗,而图版则出自院画家焦秉贞之手,再由朱圭镌刻完成。本幅详绘旧日农家耕种稻谷与养蚕织布的程序。据其上高宗乾隆四年(一七三九)跋云,此册乃为体念圣祖重农桑,勤恤民隐之心,而命臣工再绘前图,并录旧作于上,故不论诗文、画风均与康熙年之作相类。
清代 禹之鼎 春耕草堂图
绢本设色 30.4x128.7cm
湖南博物院
《春耕草堂图》中桃红柳绿,春水潺潺。画面中部的主人翁是位年近花甲的朝廷命官。他头戴草帽,右手拈须,左手向背,站在河沿正视前方,人物形态极为传神。旁有两童侍立,一童持杖,一童背书卷。图左侧是郊外,草庐茅舍,城廓依稀,花木正茂。远处是一片桃花林,一农夫在田中赶牛耕作。背景是一派春意盎然、农事正忙的景象,把春天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画家无论是在构图、笔墨技法,还是敷色染彩上,都体现出极深的造诣。
清代 董诰 万春集庆图册(十开)之四 万亩春耕
纸本设色 22.9x2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万亩春耕。
历代题跋:1.本幅,楷书。农功终岁始于春。东作初开胍土新。畎亩辛勤事奋锺。恰连宿润净浮尘。
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三编(养心殿),第二册,页861-862;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1;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六册,页334-337。
清代 金廷标 春野新耕图轴
绢本设色 97.8x4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中呈现春季农家耕种的繁忙景象。画面右侧几个农夫正在耕地、挑水,树下有几个孩童正聚在一起嬉闹,左侧有人骑马踏青而来;远处的江心有小船驶过,泛起涟漪。青山绿树,农家繁忙,好一幅热闹的乡村之景。
清代 黄钺 画春台同乐册(四开)之三 春雨新耕
纸本设色 14.8x3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本幅,楷书。春雨新耕。
历代题跋:清仁宗,本幅,楷书。雪融脉土洽千畦,霑沐仲春雨一黎,宿润含膏利耕作,依依杨柳绿初齐。(印记:契妙)
清代 董诰 寿寓登丰图册(十二开)
纸本设色 28.9x19.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臣董诰恭画。
作者印记:臣、诰。
历代题跋:1.本幅,楷书。欣霑液雪降初冬。兆协年前三白逄。玉积鳞塍标上瑞。同云飞屑素霄浓。丁丑(公元一八一七年)孟冬御题。印记:嘉庆御笔。
收藏著录: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1;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六册,页342-345。
清代 黄钺 画春台熙皋册(十六开)之十一 稻陇香风
纸本设色 29.2x3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作者款识(楷书):稻陇香风。
历代题跋:清仁宗,本幅,楷书。平畴嘉稻卷朝凉,柳陌风来䆉稏香,刈穫耘锄各应候,西成万宝遍登场。(印记:几暇怡情、得佳趣)
清代 黄钺 画乐郊庆岁册(十开)之一 江村获稻
纸本设色 18x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本幅,楷书。江村获稻。
历代题跋:清仁宗,本幅,楷书。绿满平畴嘉稻盈,江村乐岁庆西成,连塍收获登仓廪,跻彼公堂称兕觥。(印记:澂观)
鉴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
清代 佚名 张师诚跋豳风十二月图说图册(三十九开)之三十四 十月获稻
绢本设色 36.4x3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历代题跋:张师诚。对幅,楷书。十月获稻说。郑笺曰。获稻而酿酒以助其养老之具。孔疏曰获稻为酒。按蔡邕月令章句云。十月获稻。人君尝其先熟。故在季秋九月。熟者谓之半夏稻。稻有糯秔二种。其黏者为糯。一名秫。可以酿酒。其不黏者为秔。可以作饭。二月种秫。稻有芒者为秔。无芒者为糯。尔雅稌稻。郭注今沛国呼秫。释文引字林云。糯黏稻也。秔稻不黏者。是黏与不黏虽殊。其为稻一也。周颂曰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月令曰乃命大酋。秫稻必齐。大酋酒官之长也。故郑注云古者获稻而渍米曲。至春而为酒是稻之用于酒为多。观下章纳禾稼之文。则作饭之秔已有专咏。故笺疏皆以此句专为春酒而设。上言八月其获此。又言十月获者得气先后之故。要终言之。至于十月也。苏辙曰。养老者必有酒以助养其气。朱善曰。果酒嘉蔬非不可以及少者而介眉寿之意多。此豳人之老所以长寿考欤。
收藏著录: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8;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七册,页204-211。
近现代 钱松嵒 江南稻香
纸本设色 25.8x61cm
画面上,江南水乡的风光跃然纸上,一片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近处,稻田金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钱松嵒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富饶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江南稻香的美丽景色,更寄托了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代 徐扬 绘高宗御题农具十咏图册(十开)
纸本设色 38.1x3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徐扬精心描绘了清代农耕时使用的各种农具,如犁、耙、耧车等。
这套图册不仅体现了清代宫廷对农耕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尊崇。每一幅画面都生动再现了农具的使用场景,从耕田、播种到收割、加工,全面展示了清代农耕的全过程。高宗皇帝的御题诗文,更是赋予了这些农具以文化内涵,使它们成为了艺术与历史的双重载体。
03.水运命脉
漕粮与国家动脉
FARMING CULTURE
漕运如同国家经济的血管,将江南粮仓的米粮输往京城与边疆。从秦代开凿灵渠到元代海漕并举,水运网络支撑着国家的运转。《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下的漕船、《姑苏繁华图》里的米市,再现了漕粮转运的盛况;《潞河督运图》则揭示官府如何管理这条命脉。当运河帆影连接起农田与餐桌,一粒米便完成了从江南鱼米乡到北国都城的千里征程。
漕 运
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它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改道后,长期承担着“南粮北运”的重任,明清时期每年运输粮食量达数百万石,支撑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粮食需求。目前京杭大运河仍承担着运输功能,但运输的货物已从粮食转向建材、煤炭等大宗商品。
清代 佚名 大运河地图(从北京至长江)卷
18世纪晚期或19世纪早期
绢本设色
画心:55.6×932.2cm;
全卷高度:81.9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管理中国复杂的河流、运河和灌溉系统网络一直是其统治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十四世纪开始,大运河就成为从江南富裕农业地区向北方首都北京输送粮食的大动脉。同样重要的是来自黄河和其他流经运河的河流水系的持续洪水威胁。满清时期(1644-1911),康熙(1662-1722 年在位)和乾隆(1736-95 年在位)皇帝在定期巡视帝国时都亲自视察了该地区的水利管理措施。
该地图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北京附近向南至长江的路线。在艺术上,它介于现代地图记录和二十世纪之前中国普遍使用的更具图形化的地图制作方法之间。虽然大多数元素都是示意性渲染的,但紫禁城、长江以及某些山脉和地形特征的图像都是以图形方式处理的。所有的河流、运河、水坝、闸门、堤坝和集水盆地以及位于运河附近的城墙城市和重要城镇都被描绘和标记。整个水利系统的关键是黄河、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根据记录的黄淮交汇处和其他地区的地形变化,地图的内容可以追溯到1737年至1761年期间。
宋代 佚名 运粮图轴
绢本设色 95.4x4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运粮图》生动描绘了当时运粮的繁忙景象。画面中,船只穿梭于江河之上,满载着粮食,船工们忙碌而有序地操作着船只,展现了宋代水上运输的繁荣与发达。
明代 佚名 燕文贵(传)扬鞭催马送粮忙图卷
纸本设色 51.4x953.8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图描绘的是古代州府之间长途调运粮食的情景。这支绵延不绝的运粮队几乎贯穿了近10米长的画卷,场面十分壮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丰收年。
这支队伍以双人手推独轮车为主,混编有运输驴队,骑驴的官吏穿插在队伍中间指挥协调。跟着这支队伍欣赏画卷,我们可以一览古代战略要道的基础设施。从整个运粮队的规模来看,应该是一次战略储备粮调拨的重大行动。
▼ 请横屏观看
宋代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设色 24.8x52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全图共绘二十余条船,包括漕船、客船、货船等不同的形制。
运粮船
上图为一艘停泊在汴河码头的运粮船。汴河不仅是沟通北宋政治与经济重心的运输大动脉,也是当时汴京日常生活的生命线,城中所需粮食、蔬菜、木材等多靠河运进行。
签筹
脚夫正在将船上的粮食一袋一袋从船上搬到岸上,码头站着一位老者,应该是某个商号的管家,正给脚夫发签筹——这是计件报酬的凭证,一个脚夫每搬运一袋货物,便可领到一根签筹,完工后再按签筹根数计算酬劳。
清代 王素 运河揽胜图卷(局部)
纸本设色 90x174cm
扬州双博馆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扬州的繁华让人心驰神往,留给子孙后代不少佳句名篇。清代画家王素绘制的《运河揽胜图》就给扬州的邵伯码头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真实场景。
《运河览胜图》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扬州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分为水、陆两部分,从繁忙的河运到岸上的市民生活,画家皆做了生动描绘。
我们能够看到运河上有着不同颜色的船,其中最显眼的要数三艘三只桅杆的彩色大船,分别为黄首黑尾、红首白尾、青首黑尾,这是根据所运载的货物不同来区分的,比如黄首黑尾的船就是运送粮食的。
邵伯码头,作为大运河上最为古老的一段,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伐齐国时,开凿了邗沟,实现了江淮的连通,并连接了众多湖泊,邵伯湖的前身——武广湖,便是其中之一。东晋时期,谢安在此筑埭,为民众带来了福祉。当地人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将他与辅佐西周王室的召公相提并论,并将此地从甘棠更名为邵伯。到了1853年,太平军攻占了扬州城,画家王素携家眷迁至附近的邵伯码头,有感于此地的繁华,绘制了《运河览胜图》。
清代 江萱 潞河督运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41.5×68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潞河督运图》长卷,据藏者考证是乾隆间江萱所画。画卷描绘了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盛景和民俗民风。纵观全图,大气磅礴,流水行云,整幅画面以督运官舫为线索,以盐坨春季开坨为核心,向左右两侧展开。用细腻的写实手法描摹了自钞关浮桥到海河紫竹林村约十余里的两岸景物。
▲《潞河督运图》中的漕舫
《潞河督运图》中绘有各式船只,其中有一艘引人瞩目的华丽船只,为督粮官所乘坐的督粮船,该船即是漕舫。
清代 徐扬 姑苏繁华图
纸本设色 35.8x1225cm
辽宁省博物馆
《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米,比《清明上河图》长一倍多,耗费画家24年时间,详细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被后世誉为研究清代苏州的“百科全书”。
《姑苏繁华图》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
米行
其中粮食业商号共16家:米行(重复者5家)。粮食(重复者3家)。□□粮食老行。枫齐粮食。照枫粮食。豆饼(重复者2家)。粮食油酒。粮食,油酒,豆饼,名酒(三间门面)。粮食油酒豆饼老行,公平交易。
□□粮食老行、枫齐粮食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明代后期起所产粮食已逐渐不敷供应,入清后,随着粮田比例的下降,人口的迅速增加和酿酒醋酱等工业用粮的大量耗费,江南粮食供应日不敷出的情形日益严重。苏州同时还是浙东乃至福建沿海的粮食转输中心,不少粮食被转运到了那些缺粮区。这就使得江南每年要通过长江输入长江上中游的米粮,通过运河输入华北地区的豆麦杂粮,通过海道输入东北地区的豆麦、豆饼等,其数量在雍正、乾隆年间多达每年2600多万石。苏州的粮食市场,集中在城郊的枫桥和北边的齐门。枫桥系运河所经,是明代以来江南最大的米粮转输中心,人称“大多湖广之米辏集于苏郡之枫桥,而枫桥之米间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康熙年间,当地的洞庭西山米商为了摆脱镇上米牙的控制,特意在镇上设立会馆,让洞庭米船直接开进会馆,低价出售米粮,增强了竞争力。乾、嘉之际,枫桥一带米行多达200余家。徐扬所画虽然没有涉及枫桥,但将苏州米豆业的重要性描绘了出来,而“枫齐粮食”、“照枫粮食”则将枫桥粮食市场的领袖地位揭示了出来。
·结语·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本次展览不仅回顾了稻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更聚焦于这一过程中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从河姆渡文化的稻谷,到后世的各类农耕工具与艺术珍品,每一件展品都如同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古人与自然的深刻对话,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希望本次展览能让观众了解中国人最深层的生存智慧:在播种与收获之间,看见天地秩序,安顿人间岁月。同时,感受到中华文明在稻作文明滋养下绽放出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