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滋养,让生命绽放
更新时间:2025-09-14 10:23 浏览量:1
转自:中国妇女报
许伟
正高级教师,甘肃省督学,陇原名校长,陇南市领军人才,陇南市教科研专家;教育部“窦继红名校长工作室”成员、陇南市“许伟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发表独著、专著、论文三十余部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先进个人、中国师德标兵等。
甘肃省文县第二中学:
始终坚持“让每位学生走向幸福之路”的办学理念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后勤保障”的治校思路。针对本校实际推行“差异教育、分类培养”的改革思路,努力实现五个特色(教研引领、学生启发、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社团建设)奋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校园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改革”五项工程。学校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信息化标杆校、全国足球校园、陇南市教学质量工程学校等。
□ 甘肃省文县第二中学书记、校长
许伟
9月的风里裹着初秋的清爽,也捎来了新学期的期待。站在学校“校魂墙”下,看着孩子们雀跃的模样,我总会想起去年那个总缩在教室角落的女生小雨——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跟着祖辈生活,情绪总是抑郁低沉的。她曾低着头跟我说“我不想爸妈回来,他们总问成绩”。可今年春天的“艺术疗愈”活动上,她举着沾着颜料的“树叶全家福”笑:“老师,这是我画的爸妈和我,等他们过年回来送他们!”那一刻我更坚定:教育不是把知识塞满书包,而是帮每个孩子找到照亮内心的光。而这束光,或许就藏在艺术的温度里。
心理学家说,人的心灵就像一座花园——有的孩子天生带着向阳花的种子,有的却需要我们帮忙松松土、浇浇水。而艺术,恰恰是最温柔的园丁。当你们拿起画笔,在纸上涂抹心中的彩虹;当你们跟着节奏打节拍,让身体跟着音乐轻轻摇晃;当你们随手捡起一片树叶,写成一首小诗念给风听……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瞬间,其实都在悄悄发生神奇的变化:绘画帮助我们梳理内在的混乱与情感;音乐在共鸣中调节情绪、唤醒记忆、促进交流;舞动则借助身体的律动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建立深度关系;戏剧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来重塑自我认知——原来别人的快乐和悲伤,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常有家长问:“山里娃学艺术,真能帮着调心态?”结合我校近年实践与北京师范大学的追踪研究,答案是肯定的:持续参与艺术活动的孩子,情绪调节能力比同龄人高37%,抗挫折能力提升29%,亲子间“说心里话”的次数也多了。更重要的是,对县域里的孩子而言,艺术是“不用说话的表达”——当成绩压力、思念父母的情绪说不出口时,一支画笔、一段旋律,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心灵日记”。
所以这个学期,我们在校园里埋下了更多“艺术疗愈”的种子:我们正在把学校的一条小巷命名“文创巷”,里面包括“情绪涂鸦墙、一人一句励志语、写个未来的漂流瓶”等,同学们可以在这里放松自己;心理教室新增了“音乐放松舱”,累了就进去听一首治愈的歌;但我更希望,你们能把艺术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画张“家庭自画像”,记录每个人的笑容;在周末关掉电子设备,用半小时聊聊“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
最后想对孩子们说:真正的阳光,不是没乌云,而是心里有片透光的天;真正的健康,不是不受伤,而是会给自己“疗伤”。艺术从不是城里孩子的“专利”,而是你们认识自己、拥抱大山外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也想对家长们说:让我们一起守护孩子的“艺术权利”——少一份“必须画得像”“考级拿奖”的功利期待,多一份“你画的是什么故事”的耐心倾听,用“享受过程”的陪伴,让孩子的心灵也能“开花”。
教育的终极目标,从不是培养“完美的学霸”,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完整的自己”:能看见山间的星空,能扛住成长的风雨,更能把心里的光传给身边的人。
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愿我们的校园永远飘荡着歌声与笑声,愿每个孩子的书包里都装着画笔与梦想,愿你们的眼睛里永远有星辰大海,也有触手可及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