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永恒的足音 | 《行走的人》开启“罗丹艺术季”
更新时间:2025-09-14 10:26 浏览量:3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展厅中的罗丹雕塑《行走的人》
作为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比肩的“西方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之一,罗丹以颠覆性的“真实与自然”冲破古典桎梏,为现代雕塑开辟全新疆域。其创作于1900年的成名作《行走的人》近日亮相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实现了这尊青铜杰作的中国首秀。
罗丹创作的这尊《行走的人》无头无臂,以坚定而纯粹的步伐震撼了艺术史——躯体矗立于两米高柱上,步履坚定如拓荒者劈开时空,残缺处涌动着超越形骸的生命意志。在创作中,罗丹摒弃传统叙事,将“行走”提炼为纯粹的动作,以动态的时间性取代静态的瞬间,在断裂中凝聚永恒,使观者从肌肉的震颤、重心的推移中“看见”无形的精神宣言。
这具人像是《圣若翰洗者铜像》的腿部习作和一具胸像的集合。胸像可能也是为《圣若翰洗者铜像》所设计。约1899年,罗丹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腿部光滑的隆起和躯干的裂隙形成对比。
1900年之后,罗丹开始重新审视古典风格。可以肯定,大部分希腊罗马雕塑的残缺状态影响了罗丹的看法,由此,他创作了肢体残缺的雕像《行走的人》。罗丹意识到残缺似乎不影响作品的美观和表现力:“这是一只手……齐腕断裂,它没有手指,只有手掌,然而它是这样真实。”他赞叹道:“我欣赏它,看着它活生生的存在,并不需要手指。尽管它是残缺的,但它是真实的,这就足够了。”
《行走的人》通常被视为纯粹创作的标志。它摆脱了主题的束缚,甚至展现出运动中的画面。青铜躯干上,每一道肌理都在诉说超越形骸的宣言——那无惧残缺的坚定步伐,恰是人类世代前行的精神原点。正如罗丹所言:“我塑造外表,更塑造内心——那才是完整的自然。”这一突破性的语言更是直接启发了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等后世巨匠,该作也被认为是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行走的人》的灵感来源。
罗丹雕塑是法国的艺术瑰宝,上承新古典主义,下启现代主义。罗丹的诸多雕塑杰作,出现在几代中国人的教科书上。2024年9月,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化身一座新的文化艺术地标——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并以“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作为开馆大展,106件珍贵原件让观众领略古典主义作品优雅的线条、理性的手法与神学的题材,感悟罗丹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其中,《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等6件来自法国罗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在展陈之列。
此次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毗邻的上海罗丹艺术中心联合推出“罗丹艺术季”,除了让《行走的人》等重磅国际艺术珍品走进中国观众的视野,还策划了一系列精彩的罗丹主题公教活动,展开一场雕塑艺术与绘画、音乐乃至文学的跨界对话。系列活动以多元维度带领观众真切感受到罗丹艺术珍品中所蕴含的“真、善、勇”。
比如,艺术季邀请知名雕塑家、陶瓷艺术家开启“罗丹在上海”大师讲座,解码罗丹“以残缺铸永恒”的美学革命及其对当代创作的启示;“罗丹有约”艺术脱口秀以幽默叙事重构19世纪雕塑史,带领观众透视罗丹《思想者》等杰作背后的人文高度。定制化的沉浸式艺术课堂——“罗丹的世界”美术馆现场课,专为3至14岁少年儿童开设分龄课程。其中,为低龄段儿童开设的课程通过触觉感知雕塑质感,以彩纸拼贴激发创造力;青少年课程则深入临摹实践,用泥土石膏体验罗丹的创作思想。两场“艺术家带看展”深度导览,则分别剖析罗丹所处的社会思潮与艺术流派,以及探讨其弟子布德尔、贾科梅蒂及挚友莫奈、雷诺阿的艺术宇宙,在代际对话中揭示现代雕塑的辐射性影响。
实际上,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一直致力于雕塑艺术的研究与展览,今夏推出的展览“天行意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与“吾心安处——夏阳的艺途与归栖”引发观展热潮,多维呈现了雕塑艺术的当代生命力。而此次与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共同打造的“罗丹艺术季”更是在世博核心区打造了一个立体的艺术体验场域。
当跨越3个世纪的艺术真迹近在咫尺,罗丹的指纹与刻痕依然清晰可见,人们在《行走的人》迈向永恒的足音里,在《思想者》的斑驳裂痕间,与大师对话。
2025年9月14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迈向永恒的足音——〈行走的人〉开启“罗丹艺术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