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14 10:26 浏览量:1
无题(漫画) 2023年 里娜·约斯特
漫画作为一种跨越国界、深受不同群体喜爱的艺术语言,既具亲和力,也蕴含深刻的社会反思与文化表达。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艺术”展览,通过对当代瑞士漫画的呈现,展示了琉森漫画家对“勇气”“角色”“历史与记忆”“梦想与超现实”“社会”等人类共通议题的艺术回应,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瑞士文化特征,引发了中国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起源于1992年的瑞士琉森漫画节,如今已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事之一。每年春季,这座阿尔卑斯山麓的古城会化身漫画乐园,30余场专业展览与街头艺术装置将城市变成流动的创意空间。从美术馆到旧泳池,从画廊到社区广场,漫画举目皆是,充满了整个城市。节日期间,还有各种研讨会、讲座和比赛,获得了艺术家、批评家、爱好者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在中国的语境中,漫画是指以简练的笔法,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直接表露事物本质的绘画,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琉森漫画节上的作品,既有中国观众熟悉的元素,也显示出对以上概念的扩展。通过包含了美术、动画、雕塑和声音等内容的跨学科实践,漫画成为许多艺术家探索当代叙事和视觉形式的重要媒介,他们将水墨技法融入超现实叙事,用三维建模重构经典童话,开发出可交互的电子漫画书,与广泛的科学、人文及社会紧密相连。
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以开放的姿态和深刻的思考,彰显了漫画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勇气”单元的作品邀请观众开始一场冒险,如南多·冯·阿尔布的《学会恐惧》、里娜·约斯特的版画作品《无题》,通过视觉叙事,精准捕捉了体验和面对恐惧时的复杂性。勇气有多种形态——自我接纳、在困境中仍然坚定地追求目标,或是为自己和他人挺身而出。通过这些故事,观众可以认识到自身蕴藏的勇气、韧性和潜能,迈出直面个人恐惧的第一步。
“角色”单元的作品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从实验性图像小说到装置艺术——探索身份认同的多面性。艺术家从自身经历出发,反思母性、文化遗产、旅行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互动等主题。他们的作品挑战了固有标签,揭示了被隐藏的故事,并重新诠释了身份认同在个体与集体语境中的内涵。
“历史与记忆”单元,以艾里斯·魏德曼和西蒙娜·斯托尔兹两位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和家族记忆为起点,深入钩沉历史。他们调阅档案,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和采访,令原本可能被历史遗忘的事件得以重现。这些作品不仅照亮了历史章节,更强调了集体记忆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防止遗忘,也是为了塑造一个有意识的未来。
“梦想与超现实”单元则结合影像、雕塑等媒介的插画创作,突破二维叙事的界限,呈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这些作品如通往奇幻世界的入口,挑战着观众对现实的感知——日常物品被赋予新的含义,在不可预测的时间流动中,熟悉的场景转化为由潜意识塑造、现实与虚构交织的全新空间。
在“社会”单元,通过幽默、讽刺和尖锐的观察,艺术家们探索了疲惫、归属感、责任和身份认同等主题。他们邀请观众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潜在影响。从对失眠和疲劳的描绘,到对人际关系有趣且富于洞察力的看法,这些作品引导人们对当代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观察和反思如何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和快乐。
综观5个展览单元可以看到,有的艺术家将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与丰富的细节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沉浸式和氛围化的视觉体验;有的艺术家从旅行中汲取灵感,捕捉到访城镇的独特故事和文化差异;有的艺术家为日常物品赋予新的含义,展现了时间对人们潜意识的影响,塑造出一个平行空间。
“漫画不仅是讲故事的媒介,更是观察世界的棱镜。”在策展人马萧看来,将漫画节上的优秀作品引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淡化了漫画作为流行文化和商业艺术的属性,突出了视觉叙事语言上的前卫探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漫画既显示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性特点,也表明它对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的普遍性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展览不仅是对琉森漫画艺术的一次精彩展示,也是对漫画作为一种全球性艺术形式的一次深刻反思。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鲁晓波说:“漫画,不只是年轻人的语言,它属于所有对图像与思想敏感的人。希望观众通过此次展览,能够感受到漫画艺术的丰富层次与精神厚度。正如‘一千零一页’这个寓意深远的标题所指,它象征着尚未写完的故事,也寓意着中瑞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即将展开。”
2025年9月14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