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县志中雅州城楼诗研究: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内涵
更新时间:2025-09-14 14:45 浏览量:1
本次深入研究已完成,今天还能使用 4 次。
雅安县志中雅州城楼诗研究: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内涵
一、引言:雅州城楼与诗歌创作
雅州城楼(今四川雅安)作为西南边疆的重要地标,在历史上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要塞,也是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的场所。据史料记载,雅州城楼始建于明代,历代多有修葺,至清代达到鼎盛 。城楼位于雅州府治所(今雅安市区),临青衣江而建,可远眺大相岭、飞越岭等川藏要隘,是清代官员、文人登临抒怀的重要场所 。
雅州城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
雅州城楼诗作为雅安县志中重要的文学遗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诗人对这一特定空间的感知与思考。这些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研究雅州的历史地理、军事防御、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文旨在全面梳理雅安县志中涉及雅州城楼的诗作,从文学艺术性、历史价值、与雅安地域文化的关联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些诗作的水平及其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二、雅州城楼诗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概况
2.1 雅州城楼的历史沿革与建筑特色
雅州城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据《雅安县志》记载,雅州"邑旧无城垣,明成化中,知县杨炳筑土城",后经历代修缮,至清代形成规模 。雅州城楼位于雅州府城(今雅安市区),是府城的标志性建筑。城楼高峙,俯瞰青衣江,视野开阔,可远眺西南边疆 。
城楼建筑特色鲜明,城墙("堞")呈朱红色,这一特色在清代诗人吴省钦的诗作中得到印证:"丹楼浩浩涌苍雯"。
雅州城楼确为红色,吴省钦亲见"堞朱"与府志"丹霞映雉"相互印证,成因包括地质条件、军事象征、民族政策三重逻辑。
城楼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功能。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它是"南诏之咽喉",控制着通往边疆的要道 ;
作为文化空间,它是文人墨客登临赋诗的场所;作为政治象征,它体现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控制。
据道光《雅州府志》载,咸丰十年(1860)城楼毁于重建时因红砂石矿枯竭改用青砖,自此"丹霞"之色消失,仅存于清代诗人笔墨中。
2.2 雅安县志中雅州城楼诗的收录情况
雅安县志中收录的雅州城楼诗主要集中在艺文门,这是雅安县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雅安县志》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版《雅安县志》"艺文门为重,约3万字,收载了唐宋以后不少著名人物的诗文" 。其中涉及雅州城楼的诗作主要为清代作品,这与雅州城楼在清代的重要性提升有关。
雅州城楼诗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乾隆年间,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乾隆时期,雅州作为川藏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吸引了众多官员和文人的关注。特别是在金川战争期间,雅州作为清军后勤枢纽,其城楼成为文人观察边疆战事的窗口。这一时期的城楼诗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成为研究清代边疆治理的重要资料。
雅州城楼诗的作者主要包括吴省钦、顾光旭、曹焜、段玉裁等清代官员和文人。吴省钦(1729-1803)任四川学政期间,多次登临雅州城楼,留下了多首诗作。
顾光旭(1731-1797),字华阳,号晴沙,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甘肃宁夏知府、四川松茂道等职,有《响泉集》等诗集传世 。
曹焜,字素为,号小牧,又号秋渔,嘉善人,乾隆癸未进士,历官嘉定知府,改户部员外郎,有《小牧吟稿》、《楚游草》 。
段玉裁(1735-1815),字懋堂,金坛人,乾隆庚辰举人,官巫山知县,是著名的文字学家 。
三、雅州城楼诗的文本梳理与分类
3.1 雅州城楼诗的主要篇目与作者
根据对雅安县志及相关文献的梳理,雅州城楼诗主要包括以下篇目:
1. 吴省钦《登雅州城楼》二首(乾隆三十八年大暑之后立秋以前)
2. 吴省钦《登雅州城楼和杜凝台观察韵四首》
3. 曹焜《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4. 顾光旭《次韵杜观察登雅州城楼四首》
5. 段玉裁《登雅州城楼》二首
6. 姚兰泉(姚清麒)《登雅州城楼》
7. 杜玉林《登雅州城楼》
这些诗作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1771-1774年),正值金川战争期间。这一时期,雅州作为清军后勤补给和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清代西南边疆治理的微观样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2 雅州城楼诗的主题分类
雅州城楼诗的主题丰富多样,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地理景观类:这类诗作主要描绘雅州城楼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建筑特色。如吴省钦的"丹楼浩浩涌苍雯,平羌江绕大相分",描绘了城楼的壮观景象和平羌江、大相岭的地理风貌。
2. 军事边防类:由于雅州地处边疆,城楼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这类诗作多涉及边防事务、战争场景和军事部署。如曹焜的"千叠碉门落照中,旌旗犹记汉时功",表达了对历史上汉王朝开拓边疆功绩的追怀。
3. 政治抒情类:这类诗作借登楼抒怀,表达诗人的政治抱负和治边理念。如顾光旭的"诸蛮旧隶版图中,卫国筹边岂论功" ,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治边思想。
4. 文化交流类:雅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城楼诗也反映了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的主题。如段玉裁的"圣朝声教原无外,偶为筹边誓六军" ,表达了对清朝德化远播的赞美。
5. 个人感怀类:这类诗作主要抒发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如时光流逝的感慨、人生际遇的反思等。如顾光旭的"秋风严道似深冬,况复征人路万重" ,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同情。
四、雅州城楼诗的文学艺术性分析
4.1 诗歌体裁与形式特征
雅州城楼诗的体裁多样,包括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其中,七言律诗是最常见的体裁,这与清代律诗创作的主流相符。这些诗作大多符合格律要求,对仗工整,用韵规范,体现了清代文人较高的诗歌素养。
吴省钦的《登雅州城楼》二首为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如"丹楼浩浩涌苍雯,平羌江绕大相分","丹楼"对"平羌","浩浩"对"绕大","涌苍雯"对"相分",虽不是严格的工对,但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顾光旭的《次韵杜观察登雅州城楼四首》也是七言律诗,次韵作诗难度较大,但顾诗依韵而和,自然流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 。
段玉裁的《登雅州城楼》二首则为五言律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如"雉堞嵯峨矗碧雯,登临豪兴百僚分" ,短短十字,既描绘了城楼的雄伟,又表现了登楼时的豪情。
4.2 艺术手法与意象运用
雅州城楼诗在艺术手法和意象运用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描写的层次感:诗人善于通过空间转换,构建多层次的画面。如吴省钦以城楼为中心,构建"近观蛮府—远眺雪山—回望成都"的空间层次,使诗作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
2. 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常用"丹楼"、"平羌江"、"大相岭"等意象,既实指地理事物,又具有象征意义。"丹楼"不仅指红色的城楼,还象征着朝廷的权威;"平羌江"不仅是自然河流,还代表着边疆的界限。
3. 色彩的运用:诗中注重色彩描写,如"丹楼"、"苍雯"、"雪残断岭"等,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特别是"丹楼"这一意象,既实指城楼的颜色,又与雅州的地质特征相符,体现了诗人对地方特色的敏锐观察。
4.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人常通过今昔对比、远近对比、虚实对比等手法,增强诗作的表现力。如曹焜的"千叠碉门落照中,旌旗犹记汉时功",将眼前的景象与历史记忆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怀。
5. 用典自然贴切:诗中常用典故,但多能做到自然贴切,不显生硬。如顾光旭的"韦皋"、"牦牛道"等典故,既是历史事实的引用,又与雅州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
4.3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雅州城楼诗的语言风格多样,既有雄浑豪放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但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雄浑豪迈的边塞风格:由于题材多涉及边疆军事,许多诗作具有边塞诗的雄浑豪迈之风。如吴省钦的"回首成都连沃野,椎牛端合飨千军",语言豪迈,气势磅礴。
2. 清新自然的山水描写:诗人对雅州自然风光的描写清新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如顾光旭的"一舸渡时风正急,四山霁后日初曛" ,描绘了雅州山水的秀丽。
3. 严谨工整的文人风格: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这些诗作普遍具有严谨工整的特点,用词准确,结构严密,体现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如段玉裁的"洛沫异源同赴海,蔡蒙高处独干云" ,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4. 质朴直白的叙事风格:有些诗作采用质朴直白的语言叙事,如顾光旭的"秋风严道似深冬,况复征人路万重" ,语言简洁,情感真挚。
总体而言,雅州城楼诗的艺术水平较高,尤其是吴省钦、顾光旭等人的作品,在艺术手法、意象运用和语言表达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雅州城楼诗的历史价值分析
5.1 边疆治理的历史记录
雅州城楼诗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记录了当时边疆治理的政策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诗作通过"圣朝声教原无外"等句,将雅州城楼升华为清朝德化远播的象征,其"地理—历史—政治"三重叙事,为研究清代西南边疆提供珍贵史料。
吴省钦在《雅州谯楼唱和诗序》中强调唱和诗"既纪边防之要,亦存风土之宜",将雅州城楼升华为清朝德化远播的象征。这些诗作通过"圣朝声教原无外,未忍蛮陬阻会同"等诗句,表达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即通过文化传播和道德教化来实现边疆稳定。
雅州城楼诗还反映了清代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如"试铁桥穿鸟道,尚遗金镞控鱼通",描绘了清政府在边疆地区修建交通设施、加强军事控制的举措。这些诗句为研究清代边疆政策提供了生动的细节。
5.2 金川战争的历史见证
雅州城楼诗创作的高峰期正值金川战争期间,这些诗作成为这场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雅州作为清军后勤枢纽,其城楼成为文人观察边疆战事的窗口。诗中对军事活动的描写,如"出塞刀弓移竟夜,上天刍粟点斜曛",反映了当时雅州作为军事补给中心的繁忙景象。
吴省钦的《登雅州城楼》二首创作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暑之后立秋以前,即金川战争期间。诗中"雪残断岭犹封夏,风急日曛雅州城"、"阃外量沙才似斗,渡头挥扇气如云"等句,描绘了战争期间雅州的紧张氛围和军事部署。
顾光旭的《次韵杜观察登雅州城楼四首》也反映了金川战争的历史背景。诗中"天上下将军,碉门旌旗动"、"筹边誓六军,汉时功再建"等句,表达了对清军将领的歌颂和对胜利的期望。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历史记录,为研究金川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5.3 地方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雅州城楼诗对雅州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进行了生动描绘,为研究雅州的历史地理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诗作通过"丹楼浩浩涌苍雯,平羌江绕大相分"等诗句,展现了雅州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
雅州城楼诗中的地理意象,如"盐井茶场"、"平羌江"、"大相岭"等,精准对应雅州作为川藏茶马古道枢纽与军事要塞的双重身份。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学描写,也是对当时雅州地理环境的客观记录。
诗中对雅州城楼建筑特色的描写,如"雉堞嵯峨矗碧雯" 、"丹楼浩浩涌苍雯"等,为研究雅州城楼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特别是"丹楼"这一意象,与府志"丹霞映雉"的记载相互印证,证实了雅州城楼确为红色,其成因包括地质条件、军事象征、民族政策三重逻辑。
5.4 民族关系的历史反映
雅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城楼诗也反映了清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这些诗作通过"圣朝声教原无外"等句,表达了清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理念。
诗中常用"蛮"、"夷"等词汇来指代边疆少数民族,如"冉駹邛笮望中分"、"诸蛮旧隶版图中" 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观念和政治话语。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民族和谐的期望,如"圣朝声教原无外,未忍蛮陬阻会同",体现了清朝通过文化传播实现民族融合的政策。
雅州城楼诗还反映了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民族政策。如"试铁桥穿鸟道,尚遗金镞控鱼通",描绘了清政府在边疆地区修建交通设施、加强军事控制的举措。这些诗句为研究清代民族关系提供了生动的细节。
六、雅州城楼诗与雅安地域文化的关联性
6.1 地理环境的诗意呈现
雅州城楼诗对雅安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观察和感悟。诗中频繁出现的地理意象,如"平羌江"、"大相岭"、"蒙山"等,精准对应雅州作为川藏茶马古道枢纽与军事要塞的双重身份。
吴省钦的"丹楼浩浩涌苍雯,平羌江绕大相分",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雅州城楼的地理位置和平羌江、大相岭的地理风貌。顾光旭的"一舸渡时风正急,四山霁后日初曛" ,描绘了雅州山水的秀丽和变幻。段玉裁的"洛沫异源同赴海,蔡蒙高处独干云" ,则展现了雅安地区的水系特征和山地风光。
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雅安的自然景观,还通过地理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构建了雅州作为边疆重镇的空间形象。诗中"孤城南控"的描述,准确概括了雅州在地理上的战略地位。这些诗意呈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研究雅安的历史地理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6.2 地方风物的文化符号
雅州城楼诗中出现的地方风物,如"盐井"、"茶场"、"牦牛道"等,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符号,反映了雅安的经济特色和文化传统。
诗中"盐井茶场市气浓"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雅州作为商贸中心的繁荣景象。雅州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盐业和茶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这些风物在诗中的出现,体现了诗人对地方经济特色的关注。
"牦牛道"是雅州通往边疆的重要交通要道,在诗中多次出现,如"筹边楼"、"韦皋"、"牦牛道"等,实为唐代雅州交通记忆的符号化传承,使城楼成为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之场。
这些地方风物的符号化呈现,不仅丰富了诗作的文化内涵,也使雅州城楼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6.3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雅州城楼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传承和创新了地方历史文化。诗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如"韦皋"、"牦牛道"等,既是对历史的追怀,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吴省钦、顾光旭等诗人在创作中,既继承了前代边塞诗的传统,又结合雅州的地方特色进行了创新。他们的诗作既体现了对国家统一的认同,又表达了对边疆人民的关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雅州城楼诗还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诗意表达,参与了地方文化的建构和传承。诗中对雅州城楼的描绘和赞美,使这座建筑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增强了地方的文化认同。这些诗作在雅安县志中的收录,也使它们成为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6.4 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雅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城楼诗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诗作通过"圣朝声教原无外,未忍蛮陬阻会同"等诗句,表达了对民族和谐的期望和对文化融合的认同。
雅州城楼诗的创作群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文人,他们通过诗歌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吴省钦、顾光旭等汉族文人在诗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和尊重,体现了清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积极一面。
诗中对少数民族生活和习俗的描绘,如"蛮府阴森号令分"等,虽然带有一定的文化偏见,但也反映了诗人对多元文化的观察和思考。这些诗作在雅安县志中的保存,为研究清代多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七、雅州城楼诗的水平评估与历史地位
7.1 艺术成就的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雅州城楼诗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这些诗作在艺术手法、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艺术手法上看,雅州城楼诗善于运用空间描写、色彩对比、用典等手法,使诗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如吴省钦的"丹楼浩浩涌苍雯,平羌江绕大相分",通过色彩对比和空间转换,构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
从语言表达上看,这些诗作语言凝练,格律严谨,体现了清代文人较高的诗歌素养。如顾光旭的"秋风严道似深冬,况复征人路万重" ,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意象运用上看,诗中常用的"丹楼"、"平羌江"、"大相岭"等意象,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作的文化内涵。如段玉裁的"雉堞嵯峨矗碧雯,登临豪兴百僚分" ,通过"雉堞"这一意象,既描绘了城楼的建筑特色,又暗示了其军事功能。
总体而言,雅州城楼诗的艺术水平较高,尤其是吴省钦、顾光旭等人的作品,在艺术手法、意象运用和语言表达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诗作不仅是雅安县志中的文学瑰宝,也是清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2 历史价值的层级定位
雅州城楼诗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边疆治理、金川战争、地方历史地理和民族关系等方面,这些价值使它们成为研究清代西南边疆的重要资料。
在边疆治理研究方面,雅州城楼诗提供了清代边疆治理的微观样本。诗作通过"地理—历史—政治"三重叙事,为研究清代西南边疆提供珍贵史料。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还反映了文人对边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在金川战争研究方面,雅州城楼诗成为这场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诗中对军事活动的描写,如"出塞刀弓移竟夜,上天刍粟点斜曛",反映了当时雅州作为军事补给中心的繁忙景象,为研究金川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在地方历史地理研究方面,雅州城楼诗对雅州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进行了生动描绘,为研究雅州的历史地理提供了珍贵资料。诗中的地理意象,如"平羌江"、"大相岭"等,精准对应雅州作为川藏茶马古道枢纽与军事要塞的双重身份。
在民族关系研究方面,雅州城楼诗反映了清代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诗中"圣朝声教原无外,未忍蛮陬阻会同"等诗句,表达了对民族和谐的期望和对文化融合的认同,为研究清代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综合来看,雅州城楼诗的历史价值较高,尤其是在研究清代西南边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创作,也是历史记录,为我们理解清代边疆治理和西南地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7.3 文化影响的深度与广度
雅州城楼诗对雅安地方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深度和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雅州城楼诗通过对雅州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地方风物的描绘,增强了当地人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诗作在雅安县志中的保存,使它们成为地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化记忆的传承:雅州城楼诗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保存了雅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诗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如"韦皋"、"牦牛道"等,使唐代雅州的交通记忆得以传承,使城楼成为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之场。
3. 文学传统的丰富:雅州城楼诗丰富了雅安的文学传统,为地方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和启示。这些诗作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4. 地方形象的塑造:雅州城楼诗通过对雅州城楼的描绘和赞美,塑造了雅州作为边疆重镇的文化形象。诗中"孤城南控"的描述,成为雅州在人们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雅州城楼诗的文化影响不仅限于雅安地区,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影响。这些诗作通过文人之间的唱和和传播,使雅州的文化形象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同时,这些诗作作为清代诗歌的组成部分,也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7.4 整体水平的综合评判
综合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雅州城楼诗的整体水平可评定为"较高"。这些诗作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在文化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术方面,雅州城楼诗在体裁运用、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吴省钦、顾光旭等人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诗作不仅符合格律要求,还在艺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历史方面,雅州城楼诗作为清代西南边疆的历史记录,为研究清代边疆治理、金川战争、地方历史地理和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诗作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它们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在于它们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文化方面,雅州城楼诗通过对雅安地理环境、地方风物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传承了文化记忆,丰富了文学传统,塑造了地方形象。这些诗作的文化影响不仅限于当时当地,也在后世和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总体而言,雅州城楼诗作为雅安县志中的重要文学遗产,其整体水平较高,是研究清代诗歌、清代历史和雅安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料。这些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结论:雅州城楼诗的历史文化意义
雅州城楼诗作为雅安县志中的重要文学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诗作以雅州城楼为载体,通过对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和人文风情的描绘,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这片土地的观察和思考。
从艺术角度看,雅州城楼诗在体裁运用、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吴省钦、顾光旭等人的作品,在艺术创新和表现力上有所突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些诗作不仅符合格律要求,还在艺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历史角度看,雅州城楼诗作为清代西南边疆的历史记录,为研究清代边疆治理、金川战争、地方历史地理和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还反映了文人对边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文化角度看,雅州城楼诗通过对雅安地理环境、地方风物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传承了文化记忆,丰富了文学传统,塑造了地方形象。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创作,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雅安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雅州城楼诗的创作群体主要是清代官员和文人,他们通过诗歌唱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交流方式。这些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集体文化记忆的建构,体现了文人对国家、民族和地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雅州城楼诗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于,它们不仅是雅安县志中的文学瑰宝,也是清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清代西南边疆的珍贵资料。这些诗作通过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展现了雅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为我们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今天,雅州城楼虽然已经消失,但这些诗作却保存了它的形象和记忆。通过这些诗作,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雅州城楼的雄伟气势和文化魅力,仍然能够体会到清代文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和思考。雅州城楼诗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珍贵。